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鍾雲霓醫師指出,排便的時候肛門疼痛加上出血,除了痔瘡還有可能是另一個常見的肛管疾病-肛裂。
肛裂與痔瘡如何區分?
肛裂,顧名思義就是肛門裂傷。鍾雲霓醫師指出,無論再怎麼正常的肛門,只要大便乾硬或拉肚子時拉扯到,就有可能在肛門上造成裂傷,「你就想跟嘴巴破一樣,只是現在傷口是在肛門這個地方。」
而痔瘡則是肛門血管的老化,由於受到重力的影響,隨著年紀愈來愈大,身體許多部位都會開始下墜,鍾雲霓醫師說明,痔瘡就是肛門的血管、軟組織及皮「下墜了」的現象。「所以痔瘡不會好,因為東西只會愈來愈老。」
肛裂及痔瘡都會造成排便後出血,兩者該如何區分?對此,鍾雲霓醫師回應,肛裂的狀況在上廁所時會明顯感受到大便頭較硬,排便時感到肛門撐了一下,疼痛並伴隨鮮血(或擦拭後衛生紙上看到鮮血)。
除了糞便乾硬,當我們拉肚子拉了幾回合後,肛門口同樣感到「撕裂開」、疼痛,這些也都是肛裂的表現。
肛裂可以自我觀察2週~2個月,傷口通常都會自行癒合,不見得真的要做什麼處理。而若是感到疼痛不已時,鍾雲霓醫師建議,可以讓肛門浸泡或局部沖個溫熱水,就有助於緩解疼痛。
痔瘡則有分外痔與內痔,鍾雲霓醫師解釋,如果今天外痔的部分不多,只有內痔血球,由於其沒有痛覺神經,所以就算並非乾硬的大便,只要摩擦到血球,就可能出血。「由於本體是血球,所以有時候出血會不止。」
鍾雲霓醫師提及,由於痔瘡是血管老化,無法逆轉,一旦開始出血隨著年齡慢慢增長,出血頻率只會愈來愈頻繁。但因為內痔不太會痛,因此就算頻繁出血,有許多患者也不以為意,拖著超過3個月~6個月,就可能造成「慢性貧血」。就像身體開個血龍頭,每天都在漏血,當血紅素掉到平日的一半,漸漸開始出現喘、心悸、臉色蒼白、無力疲倦等症狀。「所以內痔出血頻繁不要輕忽,因為它沒有辦法自己好。」
肛裂與痔瘡分別該如何治療?
「原則上它會自己好。」鍾雲霓醫師說明,肛裂就像嘴巴黏膜破洞一樣,只要不要反覆弄傷、弄破它,也就是保持排便的順暢,2週到2個月當中它會自己痊癒,「快的甚至兩天就自己好了。」
然而,鍾雲霓醫師強調,如果肛裂超過兩個月仍無法痊癒,臨床上稱之為「慢性肛裂」。由於反覆的裂傷,身體會判斷該處需要保護,因此會繞著傷口開始長疤,但久了同樣會因重力下墜,導致疤痕墜出肛門口。而這個內外的疤痕,反而會變成「糞便的小把手」,她進一步解釋,每次排便時就會拉扯這個肛裂的疤痕,「導致你的肛裂更沒完沒了。」
慢性肛裂合併上述肛門結構異常的狀況,就會建議以手術移除周遭長出的疤痕,接著修補、強化經常受傷之處,這件事情就能完全結束。
而如同先前提及,很難預期痔瘡自己好,鍾雲霓醫師指出,如果有下列兩種狀況,就不要拖以手術處理為佳。
- 出血型痔瘡:排便三天兩頭就出血,會造成慢性貧血。
- 血栓型痔瘡:排便後趕到有東西掉出、卡在肛門口,久了容易變成「嵌入型」痔瘡。肛門口的環形括約肌就像戒指環一樣把脫出的痔瘡血球套住,怎麼樣都推不回去,就會導致劇烈疼痛。
除了上述兩者外,鍾雲霓醫師說,如果健檢時發現有痔瘡,但並沒有造成生活中的困擾,就當作是肛門的自然老化,可以先自己觀察不用太恐慌。 (編輯推薦:痔瘡擦藥不會消失不見!人人都有痔瘡,3招自救未必要動手術)
每天都有吃蔬菜卻仍然排便卡卡、好不順?下一頁醫師解析高纖飲食錯誤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