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疼痛的感覺很主觀,每個人的感受程度不同,而這與我們的大腦也息息相關。功能神經學專家、美國脊骨神經醫學博士李政家指出,當大腦對於外界輸入的訊號產生問題,或是大腦開始退化時,對於「感官」的解讀就會產生誤差。
疼痛與大腦退化有關?
李政家博士說明,電腦靠鍵盤或滑鼠輸入再由螢幕輸出,人腦就與電腦相同,會透過視覺、觸覺、嗅覺等輸入外界資訊,抵達大腦經過整合後,最後再透過語言、姿勢、動作、反應等方式輸出。
而當大腦對於感官的解讀出現變化時,觸覺就可能變得「特別敏感」,也就是說,觸覺的訊號傳遞到大腦時,最後誤認為是「痛覺」,「就是因為神經細胞開始退化時,會產生一些錯覺。」
「例如說我只是輕輕碰你一下,但你卻覺得我怎麼打我這麼大力?」李政家博士舉例表示,這就是大腦在感覺上已產生與現實認知的落差。
此外,李政家博士也指出,大腦可以透過分泌血清素至腦幹抑制疼痛,但當它開始退化時,在腦幹抑制疼痛的能力就會下降,此時就無法抵擋訊號,造成過多的痛覺訊號直接傳遞到大腦。
他提及,年紀大的人比較容易抱怨腰痠背痛,就是因為大腦隨著年齡而退化,年輕時覺得只是普通的肌肉痠痛,此時就可能變成特別的「疼痛」,表示大腦變得特別敏感,解讀訊號開始產生變化。
焦慮、大腦退化與慢性疼痛的關係?
李政家博士說明,當大腦無法抑制疼痛時,這個訊號就會持續不斷地傳遞到大腦,神經路徑就會變得很有效率。
他舉例,就像一個職業籃球員,每天都練習投籃,這件事對他來講就是熟能生巧,投籃這個動作的神經傳導就很有效率,因為他每天都在重複同樣的動作,變成一種反射動作,「他不用想,一拿到球就馬上投籃。」
疼痛也相同,當一直感到身體某處有痛,這個傳導效率也會變得特別好,李政家博士進一步解釋,當大腦長期在解讀這個疼痛,這個疼痛揮之不去時,大腦為了要有效抑制疼痛,就會產生很多所謂的傳導物質,可能就會因此產生「焦慮」。
好比你每次經過你的鄰居家門口,他都會一直罵你,罵到最後即使鄰居人不在,你只要走過他家門口,也會感到很焦慮及緊張,因為大腦已經變得特別敏感,有時候甚至沒有訊號輸入,大腦也會開始自己解讀。
換句話說,當我們長期情緒處在緊張壓力的狀態下,大腦處理壓力的迴路就會變得很有效率,即使在壓力解除後,身體依然在緊張壓力的狀態下。
日常如何改善疼痛?
「如果你有長期慢性疼痛的問題,總是治療不好,就有可能是大腦退化導致解讀產生問題。」李政家博士說明,身體某部位長期疼痛,就表示大腦持續反覆接收某種疼痛刺激,或一直處於相同的壓力狀態,大腦就會對這些訊息的傳遞變得很有效率,對疼痛或是壓力變得特別敏感。
而疼痛的訊號長期持續的傳送至大腦時,大腦對於疼痛變得敏感外,也會產生記憶。甚至,在身體完全沒有問題的情況下,就會自己發出疼痛訊號,形成「假性疼痛」。
「可以把大腦環境變得比較健康,」李政家博士強調,我們可以透過活化大腦,就有助於改善大腦對於疼痛的解讀及認知,「刺激腦神經、活化腦幹的運動都可以做到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