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如何早期預防其實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極大關係,現在就跟著基因營養醫學博士劉博仁醫師身體力行,養成正確習慣、活化大腦,不怕失智及認知退化!
失智、認知退化的原因
「台灣大概將近30萬人失智,這個是滿可怕的數字。」劉博仁醫師指出,失智人口還在逐漸往上增加,也令許多家庭帶來沉重的照護及經濟負擔。
究竟造成愈來愈多人失智的原因為何?以下一一解說。
久坐不運動
「久坐等於慢性自殺,坐一個小時相當於抽兩根菸。」劉博仁醫師表示,長期久坐會讓身體累積大量的自由基,造成大腦容量減少。此外,他也表示,不運動肌肉萎縮也會對大腦造成負面回饋。
抽菸、酗酒
長期睡不好
劉博仁醫師指出,當我們睡覺時,大腦其實是在「洗澡」。腦脊髓液會在睡眠時排出代謝物及廢棄物;若我們睡不好,腦內的廢棄物像是β類澱粉蛋白沉積會增加,都是造成記憶力衰退、認知功能退化很大的冤因。
飲食精緻化
「腸道是第二大腦」劉博仁醫師指出腸腦軸線的概念,目前治療巴金森氏症、憂鬱症等認知功能相關疾病,都會先考慮腸道。假設長期吃的食物不對、毒素過多,導致腸道菌叢失衡,就會透過迷走神經向上,影響大腦結構。「所以腸子不健康也會導致大腦萎縮。」
此外,目前有些人會將阿茲海默症說成是「第三型糖尿病」,劉博仁醫師說明,原因在於高糖的食物會造成腦部血管硬化,導致腦部供氧量不足、廢物也不容易排除,大腦也同樣容易萎縮。
環境毒素
重金屬、環境荷爾蒙(塑化劑)
雖然很多人會擔憂隨著年紀增長,記憶力好像愈來愈差、變得健忘,是不是就是失智前兆?但劉博仁醫師強調,記憶力差不代表就會失智,這是兩個不同的問題,「失智症必須經過神經內科透過認知功能的檢測,以及腦部斷層等才能確診。」 (編輯推薦:76歲侯孝賢傳因失智退休!忘東忘西是健忘還是失智?醫:2件事警覺失智前兆)
防失智、認知退化:多出門社交、培養興趣很重要
劉博仁醫師分享患者經驗說,曾有一位老先生退休後,每天在家都不想動、沒事做,頂多看看電視,然後就吃飯睡覺,太太擔心他帶他求診,先去找身心科醫師,結果醫師診斷是憂鬱症,同時提醒他要當心「失智」問題。
後來找到了劉醫師,醫師請他從隔天開始,每天與太太出門坐公車,看到喜歡的站就下車,看看風景、新奇的事物,也可以多用手機拍照。他解釋,周遭的新事物能夠刺激大腦、活化記憶,「透過到處走動、旅遊,心情開朗了、眼界也開了。」
離群索居、每天躲在家裡大腦只會愈來愈萎縮,劉博仁醫師建議,一定要讓大腦有不同的東西刺激,鼓勵大家學一些新事物,但也不要太過刁難自己。他以自已為例說明,像是他學習薩克斯風要記五線譜;他也會從事書法、油畫等藝術創作,這些對於減緩認知功能退化、預防憂鬱症等都有很大的幫助。
「腦子愈動,神經連結愈順暢。反之,大腦愈不動,連結久而久之就會斷掉。」劉博仁醫師表示,當記憶力片段接不起來時,慢慢地會導致情緒愈來愈差,整體狀況將每況愈下。
失智不要來!日常生活中還可以做什麼活化大腦?下一頁劉博仁醫師教你8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