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預防勝於治療!定期篩檢、避開環境致癌源
預防勝於治療,楊泮池院士指出,我們與歐美白人肺癌發生的族群是不太一樣的,而發生肺癌後的病理變化及基因突變樣態也不相同。因此,華人要預防肺癌,有兩個重要的要點。
定期篩檢
華人族群基因較「易感」,容易受外界致癌因子的影響,因此楊泮池院士表示,應確認自己是否帶有相關基因是高風險族群,並做好定期篩檢。
他進一步說明,一般人50歲時健檢可開始加入 LDCT 項目,如果狀況好且沒有家族史,之後每隔 3 至 5 年再做即可。由於致癌源曝露的環境與基因可能一樣,因此直系親屬如果有家族史,就等於是肺腺癌的高危險群,楊泮池院士建議自己在達到親屬發病的年齡時就要開始篩檢。
避開環境致癌源:空氣汙染、PM2.5
楊泮池院士提醒,盡量避免接觸,同時也當然要盡力改善。個人方面做好必須要的防護措施,例如戴口罩。
楊泮池院士指出,PM2.5 其實是很多種微粒組成,會引起的疾病中,以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疾病,以及腦中風分佔前兩名,第三名才是肺癌與慢性肺部疾病。這是因為 PM2.5 進入血液,會啟動免疫細胞,並產生發炎反應,包括細胞激素大量釋放,引起血管收縮、血液凝固,長期下來就會造成血管病變。
防治肺癌,日常生活怎麼做?
楊泮池院士說,肺臟是人體換氣最重要的器官,假如計算整個肺泡換氣的面積,是比一個足球場還要大。外界很多的致癌源,包括PM2.5,以及細菌、病毒等,都會透過吸進來的空氣第一個接觸到肺部,因此「肺部的免疫功能,抵抗外來病原的侵入是很重要的。」
除了政府與產業必須找出因應措施外,我們每一個人可以做什麼事,以確保家人與自己的健康?楊泮池院士指出,無論是從肺癌或新冠肺炎來看,「最重要就是不要曝露,不要讓它進來,等進來後再靠肺部免疫細胞做反應,太慢了,而且這些傷害造成發炎反應、還造成肺部纖維化等其他傷害。」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