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藥一吃見效?吃2次就急性腎衰竭
一位長者本身腎功能不理想,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有次因感冒到藥局拿藥。藥局因為想要快點治好,結果開的劑量較高,才吃一兩包藥,結果肚子不舒服、解黑便,接著尿量減少、水腫,到醫院就診,醫師檢查吃的藥,發現裡面就有止痛藥成分,接下來診斷急性腎衰竭,腸胃道出血。
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陳昭妤表示,上述案例在她的行醫過程中並不陌生。本來是很簡單的感冒或痛風,結果演變成住院兩三個星期,腎功能甚至不再恢復,必須長期洗腎。 (編輯推薦:看到尿有泡泡,沒多久就洗腎!出現5大症狀得趕緊看醫生)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護理師譚敦慈也想起另一個「神奇」的案例,之前自己小孩的老師經常腰痠背痛、人不舒服,經人介紹買了一罐藥,吃了之後竟然全身會痛的地方都不痛了。這樣的「好事」反而讓老師自己也嚇到,因為平常吃醫生開的藥都沒這麼神效,於是趕快來看林杰樑醫師,最後發現腎功能因此了出問題。
不只洗腎!止痛藥吃太多當心膀胱癌
陳昭妤指出,可以在藥房就買到的止痛藥,最常見的就是乙醯胺酚,也就是普拿疼類,經由肝臟代謝,雖然常有廣告強調它可以很快代謝,但如果是肝功能不全的民眾,仍可能造成藥物在體內累積而產生毒性;另一種是非類固醇消炎藥 (NSAIDs),則對腎臟有些傷害,對長者、腎功能不全或慢性病患,吃下一兩個劑量後就可能產生明顯對腎臟損害,後續則會產生一些併發症,因此必須小心。
而很多病人服用止痛藥後,有可能不幸洗腎,也有一些研究發現,初期吃了大量止痛藥,或是長期使用止痛藥,使得藥物劑量持續累積,最後導致腎臟功能惡化而要洗腎,然而,接下來得到膀胱癌或其他泌尿系統癌症的風險,相比其他人是來得更高。
吃藥並不可怕,問題出在有沒有吃錯藥!下一頁掌握醫師建議的4個原則才會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