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手是什麼?
媽媽手也稱為「狄奎凡氏症(De Quervain's Tendinosis)」。美國骨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資訊網站「OrthoInfo」指出,雙手手腕的拇指側會有兩條韌帶經過,韌帶連接著骨頭與肌肉,並由滑液膜包覆、使其能夠輕易通過腱鞘(sheath)。腱鞘腫脹、腱鞘增厚,都可能在手腕或拇指活動時導致摩擦與疼痛。
物理治療師蔡永裕主任說明,簡單來說,手碗與拇指的連接處有兩條肌腱,若與骨頭產生摩擦,長期下來就會引發疼痛,而這個現象之所以叫媽媽手,是因為常好發於新手媽媽身上,因為很多新手媽媽因不熟悉抱嬰兒的正確姿勢,很容易將手腕過度彎曲,肌腱就容易擠壓進而發炎、疼痛。
媽媽手大多是過度使用導致,也可能與懷孕、風濕性疾病有關,最常見的族群為中年婦女。不過,蔡永裕主任也透露,不只是媽媽會有這個問題,他自身也曾經患上媽媽手,其他像是上班族、美髮師或廚師等,因為長期反覆使用手腕,也都可能是好發族群。
媽媽手症狀
- 手腕拇指側發生突然出現或逐漸顯現的疼痛,並可能向上延伸到前臂,當動作使用到手部、拇指時疼痛會加劇,特別是抓握物品或轉動手腕時。
- 手腕拇指側可能有肉眼可見的腫脹,並可能伴隨充滿液體的囊腫。
- 活動手指時可能有卡住不順、發出喀喀生的感覺
- 疼痛和腫脹可能導致手腕、拇指難以活動
美國國家老化研究所(National Center for Advancing Translational Sciences)遺傳與罕見疾病資訊中心(Genetic and Rare Diseases Information Center)指出,媽媽手的初步治療會以固定拇指與手腕,或是注射皮質類固醇幫助減少發炎為主。如果注射療法效果不佳,則可能需要以手術治療。
媽媽手如何舒緩?戴護腕、亂按壓都NG
蔡永裕主任指出,臨床上看過很多患者會帶護腕,但這其實沒幫助。因為戴護碗的同時也約束了手部肌腱的動作,反而更容易產生摩擦。此外,還有患者喜歡強力按壓疼痛處,但若是用錯方法,就會愈壓愈痛、愈壓愈腫,適得其反。
媽媽手很容易反覆發作,蔡永裕主任表示,主要是因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很難避免用到拇指與手腕,反覆使用加上姿勢不正確就容易再次復發。
他以「扭毛巾」為例,許多人扭毛巾的姿勢錯誤,導致手部肌腱容易受到牽伸,引發疼痛。正確的方法應是盡量用拇指側邊抓穩毛巾,再做扭轉,盡量不要用手指下壓、內摳的方式,就能避免媽媽手。蔡永裕主任也建議患者,可將手腕肌腱微微延伸,每次大概10秒左右,藉此讓肌腱能適當舒展。
正確緩解媽媽手!下一頁分享舒緩動作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