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旋桿菌的盛行率高,但往往很多案例在一開始都沒有症狀
發展到萎縮性胃炎,罹癌機率上升16倍
醫師提醒,若有慢性胃發炎症狀,有進展成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可能,造成消化不良、腹脹腹痛的症狀,一旦胃黏膜受損,罹癌風險大增,最多可增加至16倍之多,而透過臨床治療根除細菌,就能減低癌症發生率。
雖然幽門螺旋桿菌的盛行率高,但往往很多案例在一開始都沒有症狀。錢政弘醫師說,門診中常常見到許多人不知道自己已經感染,也不覺得有什麼不舒服或症狀,但一旦拿到體檢報告發現有感染,就開始覺得自己胃不舒服或是消化不良,這其中有些只是心理作用。
不過,感染到幽門螺旋桿菌,胃部或多或少是會有表淺性胃炎等輕微發炎的現象,但會有兩成案例會發展成 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這些病患就算一時治好了潰瘍症狀,如果細菌沒有殺死,還是有機會復發。
此外,慢性胃發炎的患者,如果飲食習慣不良,喜歡吃醃漬食物、生活壓力大、吸菸等等,每年就有1%至3%的機會,慢慢發展成「慢性萎縮性胃炎」。
到了這個階段,胃分泌胃酸的功能降低,身體的消化功能就會受到影響,臨床上常見腹脹、腹痛或打嗝等症狀出現;更嚴重的是,當胃黏膜受到損傷,得到胃癌的機會就上升,甚至比起一般人的機率多出16倍之多。
幽門螺旋桿菌,需要積極治療嗎?
若沒有出現症狀,確實可以自行調整生活習慣、與幽門螺旋桿菌和平共處。但若家族病史中長輩有胃癌,或個人胃鏡檢查發現有慢性胃發炎、慢性萎縮性胃炎,都建議積極治療。錢政弘醫師指出,的確感染不見得有症狀,胃鏡檢查看起來正常,這些情況下不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是可以接受的。不過,如果有下列這些情況,就需要積極治療:
- 發現症狀:有潰瘍症狀或胃鏡檢查發現有慢性胃炎或萎縮性胃炎,罹癌機率會大幅上升。
- 遺傳:有胃癌家族史。
- 長期服用藥物:如果因其他疾病長期服用阿斯匹靈、因關節等問題服用消炎止痛藥,或是抗凝血藥物,這些藥物都可能讓原本胃不好的人演變成潰瘍甚至出血的情況,此時就必須要檢查是否有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並且積極治療。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John Hopkins Medicine)資料也指出,幽門桿菌的治療,會根據患者的年齡、整體狀況與過去病史、症狀嚴重程度、能夠接受治療的程度、預後狀況等因素而定。
治療方法包括:
- 抗生素:幫助殺死幽門桿菌。
- 組織胺阻抗劑(H2-blockers):藉由干擾組織胺運作,減少分泌到胃中的胃酸。
- 氫離子幫浦阻斷劑(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抑制製造胃酸的機制,減少胃酸分泌。
- 胃黏膜保護藥物:避免胃黏膜受到胃酸傷害,並幫助殺死細菌。
參考資料: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早安健康5月號《抗老先養胃》,全台各大超商書店熱賣中!早安健康嚴選商城免運特惠中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