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退化性關節炎迷思3:換人工關節一勞永逸?還是只能用10年?
呂紹睿醫師提到,曾有患者本來很期待著迎接退休生活,卻在置換人工關節後,受到細菌感染的威脅,最後需要長期服用抗生素;甚至,曾有一位務農的男子,過去因膝蓋問題歷經多次手術,後來「反覆感染」造成膝蓋上方留有一個持續流膿的洞口,在醫師診斷下建議重新置換人工關節,該名患者回想起過去的痛苦經驗,不願意再換人工關節,遺憾最終不堪病痛折磨,走向人生終點...
事實上,換完人工關節並不代表是「一勞永逸」,呂紹睿醫師分析有三種狀況,就算換了人工關節一樣不盡理想,甚至衍伸其他困擾。
- 細菌感染:細菌感染對患者的影響非常嚴重,尤其是老年人。一旦感染發生,治療過程可能拖延六個月以上。第一階段必須先拆除人工關節,進行長達三個月的抗生素治療後,才能再次植入更大的人工關節。
- 關節鬆脫與磨損:關節鬆脫或磨損的患者需要再次手術處理,但二次手術的效果通常不如第一次,對患者來說可能是一個巨大的身心負擔。
- 不明原因的疼痛:根據國外研究統計,約有30%至40%患者在置換人工關節後感到不滿意,原因包括不明原因的疼痛或緊繃的不適感。
呂紹睿醫師解釋,在置換人工關節時,通常也會處理患者的內側摩擦現象,如果病痛問題能處理掉,正常狀況下多數患者(約95%)術後滿意度高、且能終身正常使用關節,就無需再次手術,所以以往常流傳「人工關節只能用十年或十五年」的說法,其實是個迷思。
治療退化性關節炎迷思4:PRP、玻尿酸,能徹底解決膝關節退化?
我們常聽到的PRP、葡萄糖胺或者軟骨素、玻尿酸等等,這些真的可以有效改善膝關節退化嗎?呂醫師認為,過去大家的觀念都會認為是膝蓋老了、退化了,才衍伸出很多方式想要延緩退化過程,而這些所謂的PRP、玻尿酸甚至剛剛提到的幹細胞治療都類似於「補土」的作用,即使表面上看起來有改善,但還是沒有處理到根本的問題。
呂紹睿醫師說,根據統計,80%的患者在治療後的X光片上,可以看見膝關節停止退化,甚至有好轉的跡象,在症狀滿意度方面,更達到90%。有些膝蓋變形嚴重的患者,即使未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但經過內部發炎的處理,雖然不一定能像正常人一樣進行高強度運動,但過了7-8年後仍可自在生活。不過,有些患者症狀輕微,因為對運動要求較高,也可能會選擇進行關節鏡手術,以恢復更好的膝蓋功能。
他強調,膝蓋問題並非無法改善,只要積極面對並採取正確的治療與保健措施,就有機會改善病況、恢復功能,甚至重拾跑跳自如的生活品質!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