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思破解:「菇越漂亮越毒」? 別再用顏色判斷毒性!
林口長庚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曾經診治過一名患者,因為在野外爬山時發現白色菇類,直覺認為白色菇類應該可以吃,便將其採回家煮菇菇雞湯,不料食用後出現了中毒症狀!
衛福部食藥署統計,台灣人誤食野菇中毒的排名中,第一名是「綠褶菇」,顏宗海分析,正因為綠褶菇是白色的,容易讓人掉以輕心、以為可以吃;至於第二名叫做「布雷白環蘑」,外觀也是相當樸素的褐色,一樣常被誤以為可以安心食用。
看到野菇長得五顏六色或顏色鮮豔時,通常不敢輕易食用,但無論是綠褶菇還是布雷白環蘑,它們的外觀都與傳統印象中的「毒蘑菇」不同。顏宗海表示,過去大家會認為「菇越漂亮越毒」、「顏色鮮豔的很毒」,但單憑顏色來判斷菇類是否有毒,其實是錯誤的觀念!因此僅靠顏色作為判斷標準是不正確的。
迷思破解:高溫烹煮可以破壞毒素?
另外,很多人會誤以為野菇就算有毒,經過高溫烹煮後毒性也會消失,但這其實更是個迷思!顏宗海醫師解釋,像河豚毒素一樣,很多毒素並不能透過高溫去除。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護理師譚敦慈也舉例,例如邦克列酸、赭麴毒素、黃麴毒素、肉毒桿菌毒素及多種菇類神經毒素,都無法被高溫破壞,因此「高溫烹煮」不是萬能解毒方法。
野菇中毒風險高:無解毒劑,甚至有器官衰竭風險!
野菇中毒的症狀多數輕微,但是相當多元,而且也有比較嚴重的個案。顏宗海醫師說,像綠褶菇或布雷白環蘑所引起的大部分是腸胃方面的症狀,比如噁心、嘔吐、肚子痛等腸胃道不適,有些嚴重的話則可能出現急性肝炎,肝臟發炎指數甚至高達1000多以上,還有導致腎衰竭的可能!另外,一些較罕見的菇類毒素,引發器官衰竭或者休克、死亡的風險也存在,雖然在台灣比較少見,但大家還是不要掉以輕心。
那如果不慎野菇中毒,又會如何治療?顏宗海醫師提醒,野菇中毒大部分是沒有解毒劑的,不像蛇毒一樣有抗蛇毒血清可以治療,所以病人如果出現野菇中毒的症狀,通常只能針對症狀治療,也就是透過「支持性療法」來治療,急性腎衰竭就洗腎、急性肝衰竭就洗肝、休克就使用強心劑又或是呼吸衰竭就以插管和配戴呼吸器為主。
怎樣挑菇類更安心?吃菇選菇2要訣自保
台灣菇類有很多,營養價值也很高,聰明挑選才能吃得安心。譚敦慈分享她的「唯一」原則,就是只在超市購買包裝完整的菇類!她會盡量避免採買菜市場路邊攤販售的不明菇類,因為擔心是自己到山上去摘菇再拿去賣,賣家老闆可能也未必清楚是什麼品種。而且如果菇類擺放到出水、表面軟爛甚至聞起來有味道,就不要採買、不宜食用,避免有食安疑慮。
顏宗海醫師建議大家挑選「常見菇類」為主,尤其不認識、從沒看過的菇絕對不要吃,以免引禍上身造成中毒風險。例如在菜市場購買時,可以找相對熟識的店家、同時購買常見的菇類,如杏鮑菇、金針菇、香菇等,較為安全。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