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如此突如其來的重大事件,我們的情緒為何也受到重創?周昕韻心理諮商師指出,這些情緒反應不僅是心理層面的問題,也與我們的大腦有密切相關,到底該如何為大腦療傷?當身邊朋友正經歷憂鬱、自責時,我們該怎麼做,才能成為有品質的陪伴者?她也教大家5個動作,陪自己走過低潮,也能與朋友共同療癒身心!
婚姻觸礁衝擊大!是大腦綁架了情緒?
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鍾雲霓分享,一位朋友最近發現自己的婚姻裡出現第三者!雖然不是自己造成的,但她卻吃不下也睡不著,瘦了十幾公斤,過著行屍走肉的生活。大部分的人遇到這種衝擊,可能會想,要不然就跟他拼了,或者是躲起來不願意面對,但這位朋友好像停留在某種時空,無法動彈。
周昕韻心理師解釋,會有這樣的情況,其實是大腦與身體機能失調造成的,大腦構造分為「樓上腦」與「樓下腦」,另外還有腦幹及小腦。樓上腦指的是新皮質層,掌管理智、語言、邏輯及思考的能力;樓下腦指的是邊緣系統,管理情緒、回憶以及人際關係;而腦幹及小腦掌管身體的感官、感受還有身體動作。以這起案例來說,很有可能就是卡在「樓下腦」的反應裡面,情緒非常糟糕、非常難過及生氣。
情緒一秒被點燃?「焦慮根源」有五種
當我們情緒突然失控的時候,大部分的人會先懷疑是不是自己抗壓性不足,但其實當我們正在經歷某些「特殊狀況」時,情緒突然被點燃是很正常的,並不是自己反應過度。周昕韻說明,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挑戰時,我們的「樓下腦」就很容易被點燃, 可以用一個英文的縮寫「SCARF」來解釋這種生理反應:
S:Status 地位
哺乳類動物的本能是強調自己在群體中的「地位」,當地位不保時,就會覺得非常焦慮。例如:原以為自己可以當上主管,但老闆卻突然空降了另一位主管,當地位不保時,我們就會感受到很大的威脅。
C:Certainty 確定感
我們都希望自己可以預知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希望未來是可以確定的。假設今天下班之前,老闆突然吩咐明天要跟你開會,說完就離開,完全沒有交代明天要討論什麼,你下班回家後,就會倍感焦慮。
A:Autonomy 自主性
我們都希望可以自己決定生活安排,若老闆突然說要將自己調派到中南部,遭受如此大的變動,且不是自己可以掌控的,你的自主性消失的話,也會感到焦慮。
R:Relatedness 人際關係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突然發生變動,都會讓人感到難受。像是突然與朋友絕交、與戀愛對象分手,或是發生喪親之痛等等。
F:Fairness 公平
在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情是否公平,對我們來說也很重要。像是某人對所有人都很好,唯獨對自己有不公平待遇,讓人覺得不被尊重,也容易感到生氣。
性騷受害者憂鬱自責!面對創傷5步驟自救
近年發生了多起的「MeToo」事件,對於許多性侵倖存者來說,周遭人回應的方式帶來許多痛苦,讓他們感到自責、羞愧,甚至不敢再跟其他人說,情緒也在面對劇烈威脅時進入到「凍結」狀態。
周昕韻解釋,這是身體面對危險時自動進入的凍結模式,因為覺得身處的環境不安全,便把自己的回憶藏在腦海的最深處,不願再去提起,會有這樣的狀況,其實是「背側迷走神經」已經受到衝擊,導致他無法「戰」或「逃」。這時,必須告訴患者,「這不是你的錯!」而是當時身體想要保護你,才讓身體先不要動,度過危險之後,安全了再逃走。
當我們在很生氣、失控的時候,到底該怎麼緩解情緒,周昕韻要教大家,如何用「SCOPE」五個步驟來自我調節。她也特別強調,這個方法雖然也適用於小朋友,但執行中必須要由一位身心穩定的大人來做帶領。
S:Slow down 慢下來
當我們突然遇到一個很驚嚇的事件,可能會突然嚇一大跳,覺得腳輕飄飄的,有點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狀況如何,所以我們要先讓自己有足夠的時間,因此可以讓身體先慢下來,讓我們的身體感受到「地心引力」的存在,接著,可以閉上眼睛,將背靠在椅背上,讓椅墊完整地支撐臀部,讓腳穩穩地踩在地上,花一些時間去感受地心引力,將自己由上往下帶。
C:Connect to body 觸碰身體
第二步我們先將雙腳交叉,並把雙手搓熱,有三個方式讓你選擇,只要能讓身體感到舒服即可,分別為雙手交叉抱著自己、將雙手夾在腋下,或者一手放在心口,一手放在腹部。
O:Orient 定向
將眼睛張開,慢慢轉動脖子,並從右邊望向左邊,觀察空間裡的每一個細節,來回重複一次,接著,在心中說,「我看到灰色的牆、咖啡色的門、黑色的電視機、還有白色的燈等等」(依照自己的現實狀況)。當我們看到這些並熟悉環境後,就會知道我們很安全,這裡沒有威脅,大家都是友善的與我們在一起。
P:Pingulate 擺盪
第四步是擺盪,我們可以感受身體,哪裡緊、哪裡鬆,想像身體裡有一個探照燈,在身體緊繃與放鬆的部位來回「擺盪」,讓我們可以接納自己有不同的感受存在在身體裡面。
E:Engage 共同調節
做完以上幾個步驟,感覺身心比較舒暢時,可以對著身邊的家人或朋友笑一笑、擁抱、或是握手,幫助彼此一起安頓下來。
朋友受重大創傷!如何做有品質的陪伴?
身邊家人朋友心情不好、受到挫折,我們總是希望可以做個好的陪伴者,但是一般人多數沒有經過訓練,有時說出口的話反而無意間造成了傷害,例如想為他加油而不小心說出「這沒什麼啦」、「很快就會好!」但這其實是在「否定」對方發生的事,並不是個好的傾聽方式。
那麼,該如何幫上忙、不會越幫越忙?周昕韻心理師建議,傾聽與陪伴有三個重要原則,包含不要批評、不要著急給建議或安慰,以及只要發覺有不對勁,不妨直接問對方有沒有想不開的念頭,這時候如果有讓人擔心的狀況,可以積極陪伴對方去掛身心科或是精神科的門診,或是陪伴他尋求專業心理諮商。
周昕韻心理師表示,每個人面對傷痛或低潮的狀態通常不太一樣,例如外顯的「戰」或「逃」,通常很容易發現,比較難察覺的是「凍結」反應,例如對方四肢無力、無法與他人眼神交流、處於孤立狀態,這時候可以主動關心發生了什麼事,要是對方不願意表達,也可以陪他吃頓飯,曬曬太陽散散步,在放鬆交感神經後,通常才會比較願意開口;萬一連約都無法約出門,不妨準備好做個傾聽者,發一封訊息告訴他:「只要有需要,我都願意傾聽!」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