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都認為是因為我們日常的飲食都太重油重鹹導致,但是有另一個常見的疾病:糖尿病,可能才是造成我們腎臟發生病變的隱形兇手,也是造成台灣人腎臟病變的主要原因之一 3。早安健康邀請到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專案副院長吳美儀醫師,一起來討論糖尿病腎病變到底是什麼?如何發生的?又會導致什麼結果呢?
Q:糖尿病過往常跟飲食,生活習慣還有荷爾蒙分泌有關,例如吃得太甜、缺乏運動…等,但它跟腎臟又有什麼關聯性呢?嚴重時會導致需要洗腎嗎?
醫師:糖尿病除了跟遺傳有關係外,跟生活習慣也是有很大的關係,一旦有糖尿病後,可能影響 β 細胞分泌不佳、胰島素缺乏、加上胰島素阻抗性,就會導致高血糖。
我們在攝取糖的時候,必須要特別的小心,像目前的含糖飲料1杯可能就超過每日糖攝取上限(每人每日的添加糖攝取應低於50克),可能會導致肥胖的產生、糖尿病的血糖控制不佳。
一旦發生糖尿病腎病變,能夠讓我們最快觀察到的是微量尿蛋白,當微量尿蛋白產生,其實代表的是糖尿病腎病變開始的一個表現,如果持續在腎臟有發炎的現象,就可能導致腎臟纖維化 4,讓腎臟可能會惡化到要洗腎的地步。
Q:想要保護腎臟不要持續惡化,有哪些是我們平時日常就可以建立的習慣或是應該要特別注意的事呢?
醫師:目前我們可以透過三個方向來減少腎臟惡化的風險,首先的話就是在1.控制血糖要達到目標,然後要2.降低血壓,以及3.抗發炎跟抗纖維化。
1.控制血糖:
控制血糖一定要遵從醫師指示,一旦診斷出糖尿病,要非常注重飲食跟運動的控制。血糖控制的目標,可以觀察糖化血色素數據,目前的建議是要讓它小於7%,在一些比較高齡的病人,要特別注意低血糖的風險 3,所以在使用不管是藥物或者是胰島素,都需要跟醫師配合把血糖控制好。
2.控制血壓:
血糖控制好之外,如果糖尿病病患合併有高血壓狀況,一定要注意低鹽飲食,還有血壓控制需要定期量測,建議大家早上跟傍晚的時候各量一次,以便作為醫師衡量血壓藥物的調整基準,同時,醫師開的處方藥也要按時服用,才能夠把血壓控制好。如果能夠做到血糖的控制、血壓的控制,其實就可以減緩糖尿病腎病變的惡化。
3.抗發炎跟抗纖維化:
一旦血壓、血糖沒有控制好,就會導致不斷的發炎及纖維化的現象,當發炎與纖維化持續,你可以想像它會有個結痂的情形,讓好的腎絲球造成了惡化,影響它的功能,就是糖尿病腎病變 4的整個過程。
Q:還有哪些方法可以減少腎病變的風險嗎?
醫師:除了調整生活習慣也提醒應該要戒菸、遠離二手、三手菸,近幾年在藥物上也都有嶄新的發明,包括一些抗發炎、抗纖維化的藥物可以幫助病人在腎細胞長期處於發炎狀態時,能夠減少掉它的纖維化以及硬化狀 5,目前都是屬於處方藥物,可以跟醫師討論與密切觀察,使用藥物後尿蛋白的變化,以及腎功能的變化,把糖尿病腎病變控制好。
Q:該如何知道自己的腎臟健不健康呢?
醫師:如果已經有糖尿病,每年其實都要去監測有沒有微量尿蛋白的發生,微量尿蛋白的檢測,可以在尿液報告上看UACR 6,數值比例如果超過了30mg/g以上,就是出現微量尿蛋白的情形,一般觀察尿液裡面,有時候會看到泡泡尿呈現 6,7,但是大家不用太緊張,還是要以檢測出來的狀況為準。
同時要搭配觀察腎功能指數eGFR,就是腎絲球過濾率,如果數值小於 60 mL/min/1.73m 2,可能就代表我們的腎臟已經有一些衰退情況,需要有專業的醫師來診治與協助 6。
Q:除了血糖控制不好會造成腎臟受損之外,還有哪些疾病也會有影響?
醫師:除了控制血糖以外,還要特別注意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還有體重的管理與腰圍控制,要避免肥胖,當這些危險因子都能控制好的時候,其實腎臟的發炎、纖維化的情形都可以得到控制,就不用過於擔心腎病變造成洗腎的問題 3,8。
Q:如果擔心自己的腎功能可能出現問題,有沒有什麼症狀是可以自行察覺的?腎臟病變是否會出現水腫或是血尿情形?
醫師:早期其實症狀不明顯,可以記下一個口訣叫做:泡、水、高、貧、倦。泡就是泡泡尿、水是水腫、高是高血壓、貧是貧血、倦是疲倦,這幾個症狀是觀察早期腎臟病的一些症狀 4,6。
血尿的部分則需要經過驗尿才會知道,建議40歲以上大眾,如果有慢性疾病,每年至少要抽血一次,以抽血驗尿的結果讓醫師來協助判斷。也可以參考以下國際治療準則表格,檢視蛋白尿的嚴重程度,以及看腎臟的過濾功能,了解自己可能是屬於哪一個風險等級,當風險等級越高,它可能導致腎臟的腎病變惡化,以及相關的併發症 9、甚至死亡率都有可能增加。請大家一定要密切注意避免糖尿病腎病變風險產生。
依照國際準則圖表來看,它有分紅黃綠燈,希望盡量把蛋白尿指數降低,腎絲球過濾率指數提高,就越能減少風險 9,所以定期檢查、努力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Q:護腎三重點中:降壓、控糖、抗發炎與抗纖維化,是否透過飲食控制就能減少我們惡化的風險呢?
醫師:飲食控制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了解自己攝取的六大類食物的份量,還有六大類食物的熱量,千萬不要覺得澱粉很可怕,因為有時候沒有吃澱粉、吃不夠飽,可能會再發生其他的問題,在長期的飲食控制的目標,第一個要首重不能營養不良,如有高危險的因子,譬如說血壓高、血糖高以及肥胖的話,可以透過營養師根據熱量的調整,及餐盤飲食內容做建議,針對體重跟相關基準值量身訂做個人處方。
另外,運動對高血壓、高血脂,還有體重管理也都有一定的幫助。除了用藥物控制以外,可以利用運動來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 10,把血糖控制得更好。
但是大家要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並不是所有的高血糖、高血壓都可以藉由只有運動就可以改善,運動的確很重要,但是如果需要藥物來輔助時,可以多跟醫生討論,現階段很多新的藥物都可以幫助大家控制血壓、控制血糖,也能夠幫助抗發炎、減少纖維化的產生。同時,也有很多藥物除了控制血壓、血糖以外,對於心血管也有雙重保護作用,因為心血管其實是糖尿病本身最容易誘發出另外嚴重的事件 3。
想要可以降低腎臟負擔,有效延緩患者發進入洗腎的風險,要把握護腎三重點:控糖、降壓、抗發炎跟抗纖維化,透過調整生活習慣、維持良好的飲食、保持運動習慣、準時監控血壓血糖血脂,更要配合醫師處方藥物,不隨意購買來路不明的保健品與藥物,按部就班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其實透過生活習慣去改善,它也是一種非常減碳的做法喔。
[此衛教資訊由台灣拜耳協同製作]
Reference:
1. 2022台灣腎病年報。
2. NIH/ End Stage Renal Disease: Chapter 11. Available at: https://usrds-adr.niddk.nih.gov/2023/end-stage-renal-disease/11-international-comparisons (Accessed May 2024)
3. 2022 年第 2 型糖尿病臨床照護指引。
4. Diabetes UK / Diabetic nephropathy (kidney disease). Available at: https://www.diabetes.org.uk/guide-to-diabetes/complications/kidneys_nephropathy (Accessed May 2024)
5. Barrera-Chimal J, et al. Nat Rev Nephrol. 2022;18:56-70.
6.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腎臟照護團隊、台灣腎臟醫學會。慢性腎臟病健康管理手冊。2018年1月出版。
7. Kang KK, et al. Chonnam Med J. 2012;48:164-8.
8. Nicholas SB. Adv Chronic Kidney Dis. 2021;28:378-90.
9. Kidney International (2024) 105 (Suppl 4S), S117–S314
10. Barlovic DP, et al. Curr Diab Rep. 2019;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