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送海釣魚「吃完送命」 養殖小魚、深海大魚哪種好?
台灣四面環海,魚產豐富,大家餐桌上少不了魚料理,吃魚中毒的意外也層出不窮。近幾年海洋被大量污染,有些魚類含有重金屬砷、鉛、鎘、汞等,可能透過食物鏈累積在魚體內,有些魚類則是本身就含有毒素,吃下肚都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日前南投就曾發生一起吃魚中毒意外,原來是一名男子自行料理河豚肉,並邀請8位親友共食河豚火鍋,沒想到隔天大家出現嘴唇、手腳麻痺無力等症狀,緊急就醫,該男子則死亡。
想健康吃魚,到底該挑選養殖小魚還是深海大魚比較好?護理師譚敦慈就分享自己家中的「魚上桌規定」,首先,只吃認識的魚種,再來,只選擇小型魚來烹煮,不選擇大型魚就是為了避免食物鏈的重金屬、毒素累積到體內。
河豚毒素3特性超致命!加熱仍有毒性
河豚肉質鮮美,但體內卻藏有河豚毒素,主要在器官像肝臟、腎臟以及魚皮、卵巢等,唯一沒有毒素的部位就是魚肉。因此在日本,負責料理河豚的師傅,必須要有相關執照,證明能夠安全剔除河豚毒素,才能夠既可以吃到美味,又不會中毒,若一般人不清楚如何烹飪,就有中毒風險。顏宗海也指出河豚毒素有三大特性,若不小心誤食中毒可能有生命危險。
1. 河豚毒素為水溶性:
即便不吃魚肉只喝魚湯,也會中毒。
2. 河豚毒素耐高溫:
一般水的沸點是100度,但河豚毒素非常耐高溫,因此就算煮熟了,毒素仍然會存在。
3. 無解毒劑:
河豚毒素目前尚未出現解毒劑。
河豚中毒恐呼吸衰竭、死亡 不慎誤食「速送醫」!
至於不小心誤食河豚,顏宗海強調,千萬不要大量灌水或催吐,「請趕快送醫」,因為河豚有很強的神經毒素,少量食用會嘴唇發麻、噁心嘔吐、全身不適;大量食用會導致呼吸衰竭甚至死亡。在治療上會採「支持性療法」,一旦病患出現呼吸衰竭,醫師可以插管、急救;若出現休克情形,則會使用強心劑來做治療。
怕重金屬、河豚毒素? 專家授「4大吃魚指引」避風險
相信大家都看過吸飽氣圓滾滾的河豚,但當它乾乾的時候就跟一般魚類非常像,很容易誤食中毒,也擔心海洋大量被污染,魚體內的重金屬會對健康造成危害,因此顏宗海醫師傳授「4大吃魚指引」給大家,希望能夠避開風險安心吃魚。
1. 不管是魚還是貝類,一定要吃自己認識得種類。
2. 不吃生食,像生魚片都可能有微生物在裡頭。
3. 到認識的魚販購買,比較安心。
4. 海釣要注意是否為認識的海鮮,叫不出名字的不要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