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有多少痣,真的與皮膚癌變風險有關嗎?皮膚科醫師袁上雯解答,一般的黑痣只是黑色素細胞的良性增生,一個人從出生後一直到7、80歲,本來就會持續長出新的痣,因此皮膚上痣的數量多寡與皮膚癌並沒有直接相關;另外還有「人種」之別,以台灣人、亞洲人來說,黑痣病變成皮膚癌的機率並不如大家想像的那麼可怕,但是以白種人來說,皮膚癌的機率則相對高出不少。
然而大家也知道,癌症的治癒關鍵經常在於發現時機,越早警覺、越早治療,是提高存活率的重要因素,因此,懂得分辨「有問題的痣」依然很重要。袁上雯醫師指出,痣如果變成惡性癌症,通常會有幾個特徵:
- 痣的形狀呈現不規則狀、或邊緣成鋸齒狀
- 痣的顏色不均勻、深淺不一
- 痣在短時間如半年內明顯變大或隆起
- 痣的邊緣界線呈現模糊不清
- 痣的顏色、形狀急遽改變
「我們可以擺一支尺放在黑痣旁邊測量大小,每隔半年拍照觀察、定期比對,尤其短時間內有大小、顏色、形狀的改變,一定不要掉以輕心。」袁上雯醫師補充,根據統計,長在手掌、腳掌這2個部位的痣,惡性病變的機率稍微高一些,但這不代表通通都會變成惡性,重點還是在於觀察黑痣的變化。她提醒,一旦發現身上的痣有異常變化,最好還是及早就診檢查,向醫師確認需不需要切片化驗。 (編輯推薦:不痛的腫塊、痣也可能變癌症!從頭到腳找出癌症9大前兆)
皮膚癌也有分!3種類型特徵與治癒方法
綜觀台灣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皮膚癌位列第9,不過治癒率相較其他癌症來說相對高一些。袁上雯醫師解釋,事實上,皮膚癌又分成不同類型,其發生率、症狀、惡性程度也有差異。
- 基底細胞癌:惡性程度相對比較低,一般比較不容易轉移,是亞洲人種最常見的皮膚癌
- 鱗狀細胞癌:惡性程度中等,是亞洲人第二常見的皮膚癌
- 黑色素細胞癌:惡性程度極高,容易轉移,致死率高,是亞洲人種最不常見的惡性皮膚癌
以基底細胞癌來說,通常看起來光亮凸出,鱗狀細胞癌則有突出的屑狀,而黑色素細胞癌常出現不規則形狀、或是顏色不均勻的斑塊。然而,以上3種類型的皮膚癌雖然徵兆不同,但整體來說還是非常相似,一般人很難用肉眼區分出是哪一種,因此仍要就醫由皮膚科醫師判斷、以及切片結果為準。
袁上雯醫師說明,不管是哪一種類型的皮膚癌,手術治療、切除腫瘤是最重要的治療方法,其中,最容易轉移的黑色素細胞癌,還需要配合斷層掃描等方式,確認是否有淋巴腺或其它器官的轉移,如果已經發生癌症轉移,有可能需要切除鄰近淋巴、輔以化學治療等。
防曬撇步跟著做,預防癌症找上門
正所謂預防勝於治療,袁上雯醫師強調,除了人種不同影響皮膚癌發生率,其實主要元兇還有紫外線傷害!
因為皮膚癌與陽光曝曬相關,因此,經常在大太陽下長時間曝曬的人,好發皮膚癌的機率較高,比如需要在太陽底下工作的農民、戶外工作者,都要更小心。
言下之意,想要皮膚細胞產生異常病變,「做好防曬、避免過久曝曬於陽光下」格外重要,才能減少紫外線傷害皮膚的機會。必要時可以「物理性遮蔽」,如穿著長袖衣物、戴遮陽帽、撐陽傘,可以阻隔陽光過度的紫外線。另外還有「正確使用防曬用品」,戶外曬太陽建議每2、3小時擦一次防曬乳,使用有UVA、UVB 隔離效果的防曬產品,代表能同時隔絕紫外線A、紫外線B,若在戶外時間較長,則建議使用防曬係數SPF50、PA+++以上的防曬用品。
但很多人都有一個共同疑問:「曬太陽可以有維生素D,預防骨質疏鬆、增加免疫力,但醫師又說不要常常曬太陽?那到底怎麼做?」袁上雯醫師笑答,確實遇過不少人對「少曬太陽」有疑問,事實是人體所需的維生素D,其實不需要我們長時間曝曬在大太陽下,「以台灣夏天炎熱天氣來說,在戶外曬曬雙腳,短短10分鐘生成的維生素D,就夠我們用好幾天了!」即便時序入秋、準備迎接冬天,曬太陽的時間可以稍稍加長,但依然不需特意長時間在戶外曝曬幾小時,尤其臉部容易曬傷長斑、皮膚老化更明顯,一定要好好保護。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