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需要斷食?
說起斷食,許多人認為這是一件苦差事、是很難做到的目標,甚至是一種修行。但在鄭醫師的眼裡,斷食一點都不奇怪,因為自古以來,人類與其它動物都有斷食的舉動。「首先,人類本來就是暴飲暴食。」他說。
時間回到農業文明之前,食物無法儲存,加上人類天生無法吃腐敗的食物,有時候好幾天沒得吃也是常有的事,這不就是斷食嗎?習慣到吃到飽享用大餐的你,有沒有覺得比較安慰?原來暴飲暴食才是我們的天性。
1萬年前,人類才開始有了植物栽種與動物馴化,但食物不虞匱乏還能適當保存,也不過是這幾百年的事。我們還來不及從「暴飲暴食」基因演化出「飽食終日」的基因。
農業社會帶來巨大的改變,從種籽到收成至少要等半年,而人類與動物的差別就在於:「為了好結果,人可以等待,不急著吃棉花糖。」只不過以前的人吃很飽是為了度過沒有食物的空窗期,但現在的你,有機會餓肚子嗎?
現代人的問題是「沒有飢餓感。」斷食,某方面來說是找回飢餓感。利用空腹期為身體進行清理與修復,給自己一個重新啟動的機會。 (編輯推薦:90公斤瘦到6字頭不復胖!斷食開啟體內環保、享瘦跑步從4訣竅開始)
醫學專家不藏私養生法,每天用3秒回答這2個問題
鄭醫師對於養生與健康有獨到的見解。他以宏觀的角度來看,不論是飲食、疾病預防、壓力管理等等,都是為了達到長壽與健康的目的。
提到養生,許多人會認為這是中醫的專長,鄭醫師從西醫的觀點談養生,英文裡有一個字正好能完整符合養生的定義,那就是「Wellness」。
Well就是「良好」的意思,後面的NESS則分別是:營養(Nutrition)、運動(Exercise)、睡眠(Sleep)與壓力(Stress )。
管理好這4件事就是養生之道。反之,如果把NESS搞砸了,就是Illness (疾病)。
其中「營養與運動」是一組的,不喜歡運動的人自然要更好的控制口慾。「睡眠與壓力」也是同一組的,壓力大的人更需要好的睡眠。
Wellness:完整的健康。
身體、心靈與人際關係皆處於完整、安好與順遂的狀態,而不僅是身體沒有疾病(WHO世界衛生組織)
養生很簡單嗎?鄭醫師說,請你每天用3秒鐘來回答2個問題:
提問一:今天「吃不餓了沒?」
人類社會需要社交生活,跟朋友、同事與家人吃飯聚餐很正常,吃飯時「不要問自己吃飽了沒」,而是要「提醒自己,吃不餓就好。」當你餐與餐之間,都沒有饑餓感,那就表示你上一餐吃太多了。人一旦吃多了會有什麼問題?相信大家都明白,肥胖、胰島素阻抗、糖尿病與高血壓等問題自然會出現。
所以吃飽雖然心情好,但是放下筷子身體好。
提問二:蔬菜水果吃夠了嗎?
鄭醫師說,現代人肉品與蛋白質的補充應該都很夠,反而應該去擔心蔬菜水果吃夠了沒。因為國人高達9成在蔬果攝取量都不足。衛福部建議每天至少3蔬2果,蔬菜一份為煮熟後約半個飯碗大小,等於一天要吃一碗半的蔬菜,水果一份約為一個拳頭大小,等於一天「吃2拳」。看起來不難,但你有達到目標嗎?
為什麼吃夠蔬果這麼重要?世界衛生組織已將蔬果攝取不足列為「全球10大死亡危險因子」。以蔬菜攝取量過低來說,每年全球近80萬人因此死於心臟病!水果攝取不足則有1百萬人死於中風!別再輕忽蔬果的力量,滿滿的植化素與抗氧化成份值得你每天提醒自己要吃夠。
斷食讓身體感受寒冬,飢餓感能強化防禦與更新機制
有時候,減法可能是一個更好的健康策略。斷食是健康機制的一種方法,鄭醫師除了親自體驗,還點出斷食最重要的目的:找回身體的原力。 (編輯推薦:168斷食讓身體自行啟動燃脂機制!減重名醫宋晏仁:做對2件事不吃早餐也可以)
他說身體在營養源源不絕的情況下,原本的各項功能反而沒有發揮到極致,可以說是「太富裕」了!以公司來比喻,一個大公司因為資產雄厚,員工眾多,卻很有可能產生績效不彰的冗員。反觀當公司的獲利有限時,每一項資源都很珍貴,會被認真對待,物盡其用發揮到極致,員工的工作效率也會提高。一如當旱象發生時,大家都會特別珍惜水資源一樣,一滴水都不能輕易浪費。
- 資源豐富的身體:容易產生冗員,資源容易取得但也容易浪費、不被重視
- 資源窘迫的身體:物盡其用、謹慎使用,組織功能也能因此發揮到極致
鄭醫師說,斷食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讓身體如臨寒冬,產生潰乏感。當身體感受到資源有限時,就會去除「不需要的產物」,讓整體運作「更有效率。」偶爾鍛鍊我們原本就有的耐餓性,讓身體有彈性、軔性,也能提高新陳代謝力。
他也提醒,如果讀者要自行斷食,要留意不要超過原本身體的負荷,否則免疫系統是有可能會變更差的!
以他自己的體驗來說,他採用的是「安全斷食」,必須在非常專業精密設計的飲食內容與監測下進行,這樣的斷食法能讓身體感覺「寒冬夠長,卻又能不超過身體負荷。」
鄭慧正醫師的空腹主張:
- 讓身體適時感受資源匱乏,又不超過負荷上限,寒冬後就能迎接春天
- 激發身體原力,組織運作更有效率、提高軔性
- 提高代謝力的彈性系數,強化免疫功能
抗衰老的核心:請成為胰島素精算大師
鄭醫師常提醒周遭的人,「胰島素要省著用」。我們都知道胰島素的敏感度最主要是透過飲食及運動改善。透過基因檢測,他發現自己透過運動來改善胰島素阻抗的效果不好,因此在飲食方面更要下功夫。
話雖如此,但鄭醫師並沒有因此不運動,他認為不論你天生的基因如何,每個人都要維持基本的運動量。例如:每週3天、每次30分鐘、心跳強度130下,不用做到1百分但至少要及格。鄭醫師想提醒讀者的是,當胰島素的敏感度不佳時,從NESS角度去思考,飲食、運動、睡眠、壓力。
因為抗衰老的重點,就是降低發炎與改善胰島素的阻抗。
「我們在飲食、運動、睡眠、壓力,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要提高胰島素的敏感度。以它的地位來說,就是身體的能量管理IC(晶片),為的就是讓它更有效的電力運用。」鄭醫師接著又妙喻,一個國家的國力強勝與否,就看兩個指標:國防+經濟。
國防=身體的免疫力
經濟=身體的代謝力,其中又以胰島素為主
因為身體的能量管理須透過胰島素來作用,讓血糖維持穩定與平衡,說它是穩定經濟的中央銀行也不為過。
但台灣是美食王國,大多數人都用吃來犒賞自己,加上吃到飽的文化,我們的胰島素只會越來越辛苦。偏偏吃又是最難控制的,因為違反生物好吃懶做的天性,那該怎麼辦?
「少吃多動,偶爾清空身體,就是這麼簡單。」鄭醫師說。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