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固醇高會膽結石?其實成因大不同
臺灣每10個人就有1個人有膽結石的問題,且隨著年紀增長、發生比例更上升,特別是女性族群,50歲以上約25%的人有膽結石問題!到底為什麼「膽」會有結石?
肝膽腸胃科醫師梁程超表示,首先,膽結石依生長位置不同,大致可分成3種類型,若結石長在膽囊內中稱為膽囊結石、在總膽管內叫總膽管結石、長在肝內膽管則是肝內結石,但這些都總稱為膽結石,可能單獨存在,也可能合併發生。另外,若以膽結石的成分來說,也區分成3種型態,第一是單純膽固醇結晶的膽固醇結石、第二則是膽紅素等成分為主的色素性結石,另外則是膽固醇和色素合成的綜合性結石。
「以膽固醇結石來說,較常發生在西方人身上;如果是東方人、台灣人來說,比較常見的其實是色素性或綜合性的結石,跟遺傳會比較有關係,所以我們往往會看到一家好幾個人都有膽結石,尤其是色素性石頭為主。」梁程超醫師表示,不同類型的膽結石,形成原因也不太相同,以膽固醇結石來說,當膽囊中的膽固醇量過高、膽汁量卻不足,就容易讓膽固醇呈現過飽和狀態,以至於形成膽固醇結晶,也就形成膽結石了。
跳過早餐容易膽結石?迷思大破解
很多人想嘗試168斷食減肥法,但又流傳一說:「長時間空腹不吃東西,身體沒有東西需要消化,膽汁也沒地方使用,最後膽囊不收縮、不排出膽汁,容易形成結晶,產生膽結石。」對此,梁程超醫師認為這個說法仍有不少爭議,因為成人有膽結石的機率並不低,且可以絲毫沒有症狀,有些案例其實是原本就有膽結石,只不過自己不曉得,剛好嘗試了168之後,某時間點膽囊發炎,湊巧發現了膽結石的存在,未必是168造成的。
再說,斷食也要看斷食時間多長?梁程超醫師分析,以最常見的168斷食法來說,兩餐的間隔時間頂多16小時,若晚上6點用完晚餐,其實早上10點就可以吃早餐,並不屬於很長時間的斷食,因此認為168斷食法、1212斷食法並不至於造成結石,反而算是相對安全的斷食方式。不過他也提醒,如果要開始嘗試這類斷食法,不妨先做個健康檢查,確認自己是否有膽結石,萬一真的有結石,則需要多加注意。
40歲該警覺!膽結石4大高風險群
梁程超醫師提醒,若要探究膽結石的危險族群,其實有「4F」更要小心,也就是40歲以上、女性、肥胖、以及生育多次。
- 第一個F「Forty」:年過40歲以上,隨著年紀增加,膽結石的比例會越來越高
- 第二個F「Female」:女性,可能和雌激素有關係
- 第三個F「Fertile」:生產多次,生育比較多胎的人是高危險群
- 第四個F「Fat 」:肥胖,可能與飲食因素、或膽固醇較高有關
從上述四大危險因子可以顯示,性別、年齡、基因遺傳不可改變,若想預防膽結石,避免肥胖是最重要的方式。梁程超醫師強調,肥胖可說是萬病之源,影響新陳代謝、甚至可能增加癌症機率,相比之下結石只是其中一部份的影響,遠離肥胖問題帶來的好處遠比想像中大。而飲食方面,沒有超級食物可以幫助對抗膽結石,均衡飲食才是最佳方案,例如多吃五色蔬果、足量蛋白質、適量非精製澱粉及適量好油,醫師認為,有些人怕膽固醇而奉行無油飲食、滴油不沾,飲食內容卻變成以高碳水化合物為主,反而造成不良影響。
膽結石最棘手3問題,輕忽還可能變癌症?
如果有膽結石,到底會有什麼症狀呢?梁程超醫師解答,其實約有70%的人可能一輩子都沒有任何症狀,另外30%的人則可能經歷急性膽囊炎或慢性發炎,症狀包含右腹脹痛、悶脹感,但也可能就像胃痛一樣,只是單純上腹痛,醫師則會透過問診、理學檢查等,進一步評估膽結石發生的可能。通常怎樣的膽結石最容易有狀況?
原來,發炎機率高的膽結石不一定是看大小和數量,反而不大不小的膽結石,更容易造成堵塞、發脹、發炎、疼痛,何時發作也很難說。
總結來說,膽結石可能造成強烈不適,但也有些人可以一輩子與它相安無事。不過,膽結石未加以適當處理,還是可能有併發症,例如「膽囊炎、膽管炎、膽道膿瘍」等,若長期反覆發炎,還可能增加膽囊癌、膽管癌風險,因此建議仍要定期追蹤,若有症狀則應盡快就醫。
結石能自然排出?揭開不開刀排石真相
到底能不能不開刀、不動手術,就自然排出膽結石?梁程超醫師提到,很多人聽過蘋果排石法、喝橄欖油的肝膽排石法,但這些都是偏方,特別是對於東方人常見的色素性石頭,由於成分及特性偏硬、根本沒辦法「溶掉」甚至「排出」,就算看到如廁後有顆粒出現,但頂多也是瀉鹽結晶,並不是結石,「我曾經遇過病患照著做,後來找我照超音波發現,喝油前後根本沒有變化,結石其實都還在!」透過定期檢查、與專業醫師擬定追蹤與治療方案,才是對身體的最佳照顧。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