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醣關鍵就是控量
份量與食量並不相同。在沒有暴飲暴食的情形下,每個人每餐食量是差不多的。但是在一餐之中,同一種食物的份量,高低可以差很大。有在控醣的朋友,一餐可能只吃半碗飯;毫不在意的朋友,一餐可能吃兩碗,一來一往份量就差了4倍。
很多正在控醣的人,往往焦點都放在GI值,避開了所謂高GI食物,卻沒有注意份量,低GI食物吃得太多,結果控醣還是失敗。「診所裡病患很常問,冬粉GI值只有33,看起來很低,吃了一大碗,結果血糖變高。」 (編輯推薦:3大類食物易讓血糖飆升!333減醣飲食遠離糖尿病危機)
「升糖負荷」(GL)能夠具體代表份量的影響程度。林俐岑營養師直接用計算的方式,說明GL的影響有多大。全穀雜糧類食物,以四分之一碗為一份,因此GI值87的白米飯,如果吃一份,GL值為13;但若是看冬粉GI值很低,因此吃了一碗,等於4份,結果算出來GL值反而成了19.8,接近高GL的底限。
名稱 |
GI(升糖指數) | GL(升糖負荷) |
定義 |
同等量碳水化合物食物與葡萄糖,在食用2小時後,比較血糖上升圖表中曲線下的面積。 | 升糖指數x含醣克數/100 |
說明 |
將食物與純葡萄糖比較,其容易升高血糖的程度。 | 升糖指數與攝取量綜合影響 |
舉例 |
將葡萄糖訂為100,一般白米飯為87,冬粉為33。 | 白飯四分之一碗87*15/100=13,冬粉一碗33*60/100=19.8 |
程度區分 |
高GI:70以上/中GI:55-70/低GI:55以下 | 高GL:20以上/中GL:10-20/低GL:10以下 |
減醣就是減量與挑選好品質
想要做好減醣控醣,首要就是澱粉控量。一般推廣的均衡飲食,醣類帶來的熱量往往達到5至6成,若是要減醣,就降到3至4成。種類方面則從精製類的換成五穀雜糧類,所以,吃飯時蔬菜的份量要比醣類食物多,比方一般會把四分之一碗飯視為是一分醣,假設一餐吃半碗飯,蔬菜又要多於飯,那蔬菜就要多於半碗。以女性或食量不大的人來說,就可以用半碗為單位來計算。
蛋白質不僅是重要營養素,對控醣來說也很重要,可讓血糖相對穩定。在減醣目標下,蛋白質的熱量比例可上升到2至3成。而由於減醣,油脂的比例也提高了一點,因此挑選好油格外重要,橄欖油、玄米油與酪梨油都值得推薦。
食材東西軍,仔細分辨營養本質
除了真正經過加工精製的產品,例如蛋白粉,一般食材要能完全無醣類成分,可說是不可能;即使蔬菜類也含有醣,只是佔比極低,影響程度遠不如精製澱粉。而六大類食物的區分,方便我們做好自己的健康管理,但也不能囫圇吞棗般不思考就吃,有很多食材不論是名稱或實際成分,都跟你想的不同,這就是控醣失敗的一大漏洞所在。
蓮藕 VS. 牛蒡
南瓜、芋頭、山藥的醣質都較高,可是常被人認為是蔬菜。你可能已經知道這三種要被歸類為全穀雜糧,但蓮藕與蓮子,你可能就會把他們視為是蔬菜與堅果,事實上他們一樣是全穀雜糧,因為醣類佔比高。
至於牛蒡就有趣了。林俐岑營養師表示,牛蒡就成分組成來看,介於澱粉與蔬菜中間,她個人歸類為蔬菜,因為纖維質豐富,而它的甜味是因為含有菊糖,是人體不能消化的寡醣,也是很多腸道好菌的食物。
花生 VS. 鷹嘴豆
網路文章曾有把花生歸類為全穀雜糧類的說法,原因在於它的醣類成份不少。不過林俐岑營養師表示,把花生歸在油脂堅果類,是因為它的油脂佔7成以上,只是但醣類部份100g中佔19g,若是跟只佔11g的核桃相比,的確是稍微多一些。因此吃花生適量最重要,若一天堅果類不要超過一小把來看,一餐平均4至5粒花生,一天最多約12至15粒即可。
另一個值得拿出來討論的是鷹嘴豆。鷹嘴豆又稱雞豆、雪蓮子,近幾年非常夯,但它其實是歸類為全穀雜糧,並非堅果,只不過蛋白質比例非常高,是一種高蛋白穀類,且膳食纖維豐富,因此林俐岑營養師說是很好的減醣食材。平常愛吃米飯的人,可以試試逐步換成鷹嘴豆,蛋白與纖維都有助血糖控制,GI只有30至33,比起米飯的87要低很多。不過同樣要記得控制攝取量。
燕麥奶 VS. 無糖酒
植物奶因為口感與色澤容易讓人以為可以取代牛奶,且東方人多乳糖不耐體質,因此近幾年植物奶很流行,其中以燕麥奶最多。但千萬不要光看名稱有個「奶」字,就以為是乳製品。燕麥奶無法取代牛奶,因為分類基本不同,其鈣含量也非常少。
林俐岑營養師提醒,若細看成分,歸類來說是全穀雜糧,因為燕麥是主成分,經過浸泡後攪打製成。市售燕麥奶為了口感,或不想要產品沉澱分層,可能會添加糖、油脂、乳化劑,稍一不慎血糖就有可能失控。
「無糖酒」或零糖質酒精,看名稱也會讓想控糖的人買回家。從製程來看,這類酒是讓酵母菌把發酵過程的糖都消耗光,所以的確沒有糖分存在,但釀造過程還是有酒精產生,酒精1公克產生7大卡熱量,因此一瓶無糖酒就算沒有糖,3%至5%的酒精含量簡單乘一下,就知道有多少熱量。
至於網路上也有葡萄類釀酒比穀類釀酒較少熱量的說法,其實也是不正確的,酒精與實際的攝取量才是關鍵。
傳統素肉 VS. 時尚植物肉
素食除了傳統隨處可見的素食菜色中,可以常見到各類在外觀或成分方面,替代動物性蛋白的食材;近年國外研發出的植物肉,也漸漸進入一般民眾消費市場。素肉不是動物性食材,蛋白質來源以植物性大豆蛋白或纖維為主,也有的是用豌豆粉、菇類菌絲、藻類為原料。
林俐岑營養師指出,傳統素肉類或許主成分是蛋白質,但要注意可能會添加的食品添加物、精緻糖或鹽調味等部份,或是糊化過的糊精來搭配,如此就算是精緻澱粉。像她之前聽聞素肉鬆,覺得很特別就買回來看,發現油脂比例比想像中高出許多。而這類食材若有甜的味道,多半就會有糖添加。
《矽谷製造的漢堡肉》一書中,作者造訪許多美國研發植物肉的公司,並且有很多機會試吃各類產品。這本書呈現出那些公司的產品研發走向,都是以素食、環保、時尚等訴求為主,因此就算食材的原料本身不是醣類,但為了口感、風味能讓人接受,或是必須要拉高到完全取代傳統美式漢堡肉的水準,其添加的種種調味與添加物,自然不會考慮控醣與否。
可以說,台灣傳統素食或新派植物肉,主要的訴求是「素」食,而非減醣。他們其實也都是加工食品,不是原型食物,在以控醣為前提選擇食材時,這點必須注意。
此為《早安健康》4月號雜誌《輕輕鬆鬆就能控醣》部分內容。完整精采內容全台各7-11、全家超商及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網路書店熱賣中!早安健康嚴選免運特惠中~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