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千萬別就此輕忽身上的痔瘡,一位年輕男性排便出血一年多,以為只是痔瘡復發因而沒有在意,某天想起就診諮詢痔瘡問題,醫師檢查之下才知道他竟是長了「一整圈」的大腸癌!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鍾雲霓提醒,一般狀況下要辨認痔瘡或是大腸癌造成的出血相當困難,及早察覺身體的警訊,定期檢查、追蹤,才是不變的自保之道。
內痔、外痔有甚麼不同?位置、疼痛都有差
痔瘡還分為內痔、外痔,乍看之下外痔就是長在肛門口外、內痔就是在裡面,不過其實這個說法只對了一半!鍾雲霓醫師說明,準確來說,內、外痔的標準是依據肛門口的「齒狀線」來判斷,外痔在齒狀線以外,不一定會超出肛門,此處分布了許多神經,所以會有腫、痛、癢、異物感等感覺;內痔則位於齒狀線以內,由於此處沒有神經分布,因此即使糞便經過,摩擦到痔瘡出血也不會有疼痛感。 (編輯推薦:運動竟能避免痔瘡發作爆血!名醫教你幫血管抗老、便祕也自癒)
內、外痔最大的不同在於有沒有神經分布,由於內痔不會疼痛,因此可以選擇電燒、綁橡皮環、冷凍、燒灼各種治療方法,也不太需要麻醉;外痔則佈滿神經,「不要說電他、綁他,就連平常夾他一下都不行!」不過很多人的狀況都是內、外痔混合生長,此時醫師會先釐清造成病人困擾的關鍵,針對此處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案。
內痔怎麼治療?大小、數量判斷適用療法
由於內痔沒有神經分布,因此可以選擇的治療方法多樣,包括橡皮環、雷射、冷凍療法、環狀切除等,醫師會根據痔瘡的大小、數量,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
內痔療法一:綁橡皮環/橡皮環結紮
橡皮環是內痔療法中最常聽到的一種,醫師會先利用鑷子夾住內痔凸起的肉球,發射釘槍送出小橡皮環,讓橡皮環套住肉球後縮緊。鍾雲霓醫師解釋,痔瘡其實就是一團血管球,當內痔被橡皮環勒緊,底層的血液沒辦法往上供應,痔瘡的端點就會開始壞死。過了1~2週,內痔會慢慢形成焦痂,類似嘴破時的潰瘍點,橡皮環掉下來後,潰瘍點會慢慢癒合、褪去痂皮,整個療程就成功了。
鍾雲霓醫師說明,利用這種方式讓痔瘡的凸起處消失,當糞便通過時,就不太容易和痔瘡摩擦,可以改善排便出血的狀況。這麼說來,不但不需要麻醉、較不疼痛,後續也不用繁複照顧,大家都這樣治療不就行了嗎?很可惜,該治療方式還存在幾個限制:
- 痔瘡必須有肉球突出:如果痔瘡沒有凸起的分支、表面太平滑、形狀不適合,就沒辦法讓橡皮環固定在上面。
- 痔瘡球不能太大:如果痔瘡凸起太大,橡皮環束口形成的潰瘍面積大,當橡皮環掉落、潰瘍又還沒完全形成焦痂,就可能導致傷口出血過多。
- 一次不能處理太多:一次能處理的痔瘡凸起最多2~3個,如果一次使用多個橡皮環,當橡皮筋掉落時,潰瘍點太多,也可能導致出血過多。
內痔療法二:痔瘡環狀切除手術(PPH)
面對體積大、沒辦法用橡皮環處理的痔瘡,則可以採用環狀切除的微創手術處理。醫師會將環狀釘放入肛門,將大型痔瘡一次環狀切除,再利用釘子固定傷口。鍾雲霓醫師補充,這種方式一樣只能針對沒有神經分佈的內痔,外痔如果採用這些方法都會太過疼痛,因此他說明,外痔大概只能選擇手術療法。
外痔怎麼治療?傳統手術、微創手術比一比
手術切除又可以分為傳統手術和微創手術,兩者進行的概念不太一樣!
外痔療法一:
鍾雲霓醫師說明,在傳統手術中,會將痔瘡視為「肉塊」,直接將整塊肉切除。然而肛門是一個圓徑,如果將其中一部分的肉塊切除後再縫合,整個肛門的口徑大小就可能因此改變。因此他提到,如果痔瘡面積過大,手術後有可能導致肛門變得過於狹窄。
外痔療法二:
相較之下,微創手術的概念是將痔瘡視為「血管」,由於痔瘡並非癌症,不需要將整個團塊破壞,只需要開一個小傷口,利用工具將痔瘡血管中膨脹、疼痛的部分抽取出來並分離,再將旁邊的粘膜修補回去即可。由於微創手術的傷口小,恢復時疼痛、併發症也相對少,且肛門大小不會受手術改變。不過鍾雲霓醫師說明,兩種手術對病人來說都是好的,臨床上還是要依據實際的痔瘡位置、型態,由醫師的專業判斷適合採用的方法。
痔瘡不治療行嗎?4大分級先看你是哪種
如果有痔瘡,就一定要接受這些治療嗎?鍾雲霓醫師說,其實最重要的是個人的生活有沒有受到影響,「我們都會開宗明義跟病人說,這個痔瘡如果你自己不以為意,人家覺得再大其實都不用處理!相對的,就算痔瘡不大,但是如果病人覺得困擾,經過討論醫師也會考慮著手處理。」
鍾雲霓醫師並解釋,依據痔瘡脫垂的程度,痔瘡其實也有「分級」:
- 第0級:肛門內部完全平整,只有剛出生嬰兒的肛門才可能是這種狀態。
- 第1級:大約到了18歲,痔瘡就會慢慢出現,肛門血管開始膨脹。這是正常的老化現象,因此如果做大腸鏡發現自己有1級的痔瘡,但沒有任何症狀,就可以不用管它。
- 第2級:痔瘡組織更加膨脹,受到重力影響,會讓人感到肛門處有點異物感。
- 第3級:痔瘡組織掉出肛門外,必須用手推,才能塞回肛門內。
- 第4級:痔瘡組織卡在肛門口,塞不回去,造成持續異物感與不適。
1. 糞便明明是軟的,卻常常會無痛出血:
鍾雲霓醫師提到,有些病人本身生活習慣不錯,也都很注重排便健康,但是痔瘡依然常常出血,雖然每次的出血量不多,但隨著血管老化,出血頻率會越來越高,「這樣慢慢流可以流到死,等於開了一個『血龍頭』,每天在漏你的血。」長期失血會漸漸拖累身體,造成慢性貧血,甚至有病人懷疑自己心臟衰竭,還去做整套心導管檢查。
2. 痔瘡球膨脹掉出,卡在肛門口推不回去:
當痔瘡球膨脹到一個程度,很容易三天兩頭就掉出肛門,造成疼痛、不適。鍾雲霓醫師說明,肛門口有一圈像束口袋的環型括約肌,如果痔瘡掉出肛門,卡住括約肌推不回去,就像不合手的戒指卡住般,會痛到讓人在地上打滾。偏偏這種痔瘡很不穩定,常常在比較忙碌、疲累,或是吃了刺激性的食物後,突然出來找麻煩,「那就不要留著這個爆彈,找一個相對可以好好休息、免疫力比較好的時間把痔瘡處理掉。」
3. 容易脫垂、腫脹,帶來生活困擾:
前面兩點為健康導向,最後一項則是病人的感受導向。鍾雲霓醫師提到,很多病人會覺得痔瘡清潔不變,常常需反覆擦洗導致肛門破皮;或是痔瘡雖然不大,卻因為血管老化,病人稍微喝酒吃辣,就會帶來腫脹、不適。此時也可以選擇手術切除,因此他在門診時,都會花許多時間了解病人狀況,評估手術能不能徹底解決困擾。
小心錯把腸癌當痔瘡!醫師建議1件事最重要
即使病人認為痔瘡不需開刀處理,但是鍾雲霓醫師強調,一定要記得定期追蹤!最近醫師有一位病人,在年輕時曾被診斷過有痔瘡,不過後來經過幾次健檢,發現痔瘡並未影響健康,也沒有帶給他什麼困擾,就沒有特別處理。過了20年,最近常常排便出血,卻都當成是痔瘡影響導致。但是到門診檢查,醫師卻發現他的痔瘡並不大,造成出血的,其實是一整圈大腸癌!
「這個病人一年多來排便都持續出血,而且是鮮血!並非癌症常見的暗色血,雖然有合併體重減輕的症狀,但是他自己毫無察覺。」醫師叮嚀,如果發現自己排便時出血且不會痛,無論是不是痔瘡都不要輕忽,最好能盡快到診所進行檢查,如果真的發現癌症,儘早著手治療康復的機會也越大。提醒大家,就算真的不想治療、不想動手術切除痔瘡,也絕對不能少了定期檢查,才能保護自己遠離癌症風險。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