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放屁變多又臭?醫師:可能是這4原因
放屁是身體正常的排氣過程,那一天放屁幾次算正常?鍾雲霓醫師解答,每個人一天放屁的次數平均大概是15次,不過隨個人身體狀況,一天放屁5次至25次,也都是有可能的。「無論如何,有放屁就代表腸道是通的,因此對醫師而言,聽到病人有放屁就能夠先安心幾分了!沒放屁是恐怖的,有放屁是開心的!」
不過,放屁確實會受到飲食、生活習慣影響,造成放屁次數變多、味道變臭的原因包括:
- 吞入的氣體多:當進入人體的氣體總量多,放屁的次數也會跟著增加。比如喜歡在吃飯時會邊聊天、甚至還配氣泡水喝,那吃完一頓飯吞入的空氣可是多了不少。(編輯推薦:血便是痔瘡或大腸癌?教你準確判斷,1個道具讓排便順暢)
- 腸道蠕動快:當腸道受到各種刺激,加速蠕動,放屁的次數也會跟著增加。例如女性月經前後,身體分泌的前列腺素增加,就可能刺激腸道造成腹瀉;喝咖啡、乳糖不耐症者食用乳製品,也會使腸道受食物刺激。只要避開刺激性的食物,或是等經期結束,放屁的次數就會下降。
- 食用含硫食物:食物中的硫會讓放屁次數增加、味道也變濃。魚、蛋、肉類中都含有硫,所以吃完大魚大肉後,放屁次數會變特別多、特別臭。其他像是十字花科蔬菜、地瓜、豆類、蔥薑蒜、韭菜、葡萄酒,其實也都含有硫。鍾雲霓醫師打趣笑說:「如果第一次約會時吃燭光晚餐,搭配牛排、紅酒、蒜頭,哇!那今天晚上應該會很精彩!」
- 大腸息肉或腫瘤腐肉:想必這是大家最擔心的了。鍾雲霓醫師表示,確實如果腸道中有息肉、腫瘤,也會不斷刺激大腸,造成放屁次數增加。腸道內的異物造成的屁,不但多而且臭,當氣體經過息肉、腫瘤的腐肉,自然會沾染腐肉的氣味。
大便和放屁變臭是腸癌警訊?1招自我檢測
鍾雲霓醫師並將腸道比喻為垃圾桶,說明放屁、糞便的臭味和食物的關聯。如果垃圾桶內裝的都是紙類、樹葉,即使放一、兩週才倒,也不會傳出可怕的氣味;但如果桶子裡裝的是廚餘、大魚大肉、脂肪,過了三五天後,光走近垃圾桶都會令人排斥。腸道也一樣,如果吃下的都是刺激性食物,例如脂肪、肉類,這些食物不但易腐敗,且會讓腸道中的壞菌增加,如果腸胃排空速度又較慢,食物沉積一段時間後,自然會產生可怕味道。
如果發現自己放屁次數變多、味道又變臭,而且臭味持續存在,不會因飲食習慣改善而消失,就是應注意的警訊。不過他也提醒,大腸癌醞釀的時間很長,如果等到糞便、放屁變臭才發覺,通常已經是晚期,所以不建議大家把放屁當作觀察腸道健康的重點指標。
若想觀察腸道健康,鍾雲霓醫師提供一個測試方法:只要在接下來的24~48小時內,以蔬果為主食大量攝取,並觀察兩天後糞便、放屁的味道和狀態,就能判斷放屁、糞便的異狀是不是飲食導致。由於蔬果會幫助我們排空,而且可以扮演腸道清道夫的角色,幫助腸道帶走髒東西,改善腸道菌種,因此如果兩天後放屁和大便的氣味都改善就可以安心;沒有改善則代表臭味不是受飲食影響,不放心的話就盡快就醫檢查。
我的便便健康嗎?教你分辨大便的好壞
除了放屁之外,大便也是觀察指標,首先可以藉由「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可以幫助評估健康狀況,下次沖水前可要好好多看一眼!
觀察重點1:布里斯托大便分類
- 第一型:形狀像羊大便,一顆一顆又乾又硬。需補充大量水分與蔬菜水果等膳食纖維。
- 第二型:看起來像是第一型的羊大便集結起來、黏在一起,大便本身是硬的,表面凹凸不平。平時多喝水、吃蔬果便能改善。若大便呈現第一、二型,皆屬於便秘。
- 第三型:呈現完整的香蕉狀,但整體較乾,表面會有裂痕。屬於正常的大便,多補充一點水分即可。
- 第四型:完整的香蕉狀,前後完整,表面光滑,是最理想型的糞便。
- 第五型:糊塊狀,一塊一塊又軟又糊的。這類糞便可能是因體內好菌及壞菌分佈失衡,或是腸躁症而產生。
- 第六型:泥狀、糊狀。可能是因吃到過敏食物造成。
- 第七型:水狀、水瀉。為嚴重腹瀉的症狀,腸道恐怕已被細菌及病毒感染。第五到七型糞便,皆被歸類為腹瀉狀態。
觀察重點2:大便為下沉或浮起來
除了從形狀觀察,還可以從便便的型態來判斷。鍾雲霓醫師說明,當大便沉在馬桶底部,無法飄在水面上,代表其中缺乏能讓大便漂浮的「非水溶性纖維」。非水溶性纖維有助腸道清除垃圾,一旦攝取不足,就無法正常驅動腸道蠕動,腸道也沒辦法養好菌,因此是否浮水為大便的觀察重點之一。所謂的「非水溶性纖維」還分為纖維以及半纖維,纖維包括青菜類、燕麥類、全穀類;半纖維則包括海苔、海菜、昆布、海藻類。如果遇到病人的糞便粗硬、沉在水底,多補充非水溶性纖維,就能讓大便比較蓬鬆、浮上水面喔。
觀察重點3:大便黏不黏
如果大便能浮在水面,卻非常黏、每次都要花很多時間用力擠出,還會黏在腸道壁、肛門口,則代表身體缺乏「水溶性纖維」,因為水溶性纖維的角色是讓大便更濕滑、排出較順暢。水溶性纖維又分為植物膠和果膠,植物膠包括愛玉、車前子,果膠則存在水果類中。
因此平常可以從水果中攝取水溶性纖維,如果不方便取得水果,鍾雲霓醫師提供一招「偷吃步」,便利商店中的石花凍、果凍等等,其實也有水溶性纖維可以攝取到喔。
觀察重點4:大便的顏色
- 金黃色:為大便最健康的狀態。不要吃太刺激、太油的東西,讓腸道作用時間長一點,大便就會變成黃色。
- 綠色:綠色為膽汁的顏色,膽汁需在腸道中和細菌作用一段時間,才會從綠色慢慢變成黃金色。鍾雲霓醫師說明,若飲食太油,促進膽囊分泌過多,就會導致大便偏綠;當發生腸胃炎、腸道受刺激,導致膽汁進入腸胃後跟腸道菌作用時間不夠長,大便也會偏綠。
- 黑色:有些人的糞便顏色偏黑,會擔心是上腸胃道出血造成的黑便,不過鍾雲霓醫師解釋,黑便是由於上腸胃道的血液進入腸道,在腸道中滾動、刺激,出來會呈現泥狀。如果糞便為一般型態,只是顏色偏黑,通常是含水量少、鐵質較多,可以先檢視自己最近有沒有服用補鐵的藥物;或可能是水分攝取不足,讓大便較乾、顏色較深,此時可以測試一下,在24~48小時中提高水分及纖維質攝取,觀察兩天後有沒有隨之改善。
- 白色:若出現白色大便,代表膽汁沒有進入腸道,可能是天生膽道閉鎖造成,或是膽道被腫瘤堵住,因而無法讓膽汁流出。一旦發生這種狀況,肝臟可能會因淤積過多膽汁發炎、壞死,因此白色大便是相當危險的訊號。
大便總是擦不乾淨?4個原因提醒你
鍾雲霓醫師也常遇到病人覺得大便總是擦不乾淨,上完廁所用了4、5張衛生紙,卻還是留有一點點髒污。他認為,一般用到第4張衛生紙就已經差不多乾淨,繼續擦拭可能會導致肛門破皮,不過通常會有「怎麼擦都不乾淨」的感覺,是因為糞便吸附於腸壁上,上完廁所後,在腸液作用下,這些糞便被一點一點向下推出,所以怎麼擦都還是有殘便。
之所以會造成糞便吸附於腸壁的原因包括:
1. 糞便太黏:若糞便黏性高,就容易吸附在腸道上,這時可以多補充纖維質來改善。鍾雲霓醫師舉例,這就像洗碗盤時,如果吃的都是黏膩的東西,就好像怎麼洗都不乾淨;但如果吃的很清淡,沖洗就很方便。
2. 腸道/皮膚太乾:當腸道太乾,糞便一樣會容易吸附在腸壁上,此時可以在飲食中多加點油脂,例如葵花子油、雅麻仁油、橄欖油等好油;或在皮膚上、肛門口擦點凡士林,鍾雲霓醫師解釋,乾燥通常是雙向的,如果吃的油少,皮膚也會偏乾,透過雙管齊下處理,就能更好擦拭跟清潔。
3. 排空較差/殘便:如果排空的效率不佳,就容易使殘便留在腸壁上,而排空速率、效能不佳,通常跟患者缺乏運動相關。鍾雲霓醫師說明排便為骨盆腔協調的動作,隨著年紀增長、腸道蠕動變差,如果平常沒有運動習慣,可能使骨盆腔肌肉無力,排泄時就無法一次清空,永遠都留有殘便在腸道中。
4. 肛門處有較大痔瘡:肛門處的痔瘡可能使贅皮、粘膜被推出,此時反覆擦拭,很容易讓露出的痔瘡擦傷、破皮,帶來其他感染問題。建議就醫解決,無法僅靠飲食改善。
排便出血怎麼辦?如何觀察與治療?
如果遇到排便出血的狀況,鍾雲霓醫師説,首先可以由「疼痛」作為初步判斷指標!如果排便伴隨疼痛、刮傷的感覺,通常就是糞便太硬造成肛門破皮。這種傷口約兩週就會自然癒合,過程中若反覆拉扯、出血都是正常現象,不需要太擔心。
如果排便時不痛、糞便不硬卻仍然出血,則可能有兩種狀況:
- 規模較大的痔瘡出血:看到的血會是鮮血,排便時會伴隨異物感。
- 大腸癌、大腸息肉出血:血量多、伴隨深褐色液體,甚至會有腥臭味。
「大腸癌如果及早發現,治癒率很高,而且腸道內的息肉長出來,就需花6~8年,從息肉演變成大腸癌也須2~3年,只要在這8~10年間發現,把息肉處理掉,就可以預防大腸癌!」鍾雲霓醫師提醒,大腸癌不可怕,可怕的是等到有症狀才發現,這時多半已是癌症晚期,所以再次呼籲一定要定期接受健康檢查,至少每5年檢查一次,才能及早揪出異狀,避免癌症。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