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耳鳴會發生?
林岱樓醫師說明,耳鳴和聽覺神經、以及人體接收聲音的路徑有關,從外耳到最內部的聽覺神經,一旦這個過程出現問題,例如退化性的聽力受損 ,就可能產生耳鳴的狀況。他也列舉了其他常見造成耳鳴的原因:
- 耳朵感染:例如常見的外耳道感染、中耳積水,當耳朵感染可能造成局部腫脹、阻塞,耳鳴也常伴隨而來。
- 耳屎阻塞:林岱樓醫師說明,耳屎太多是最常見的耳鳴原因之一!若耳屎過多、阻塞在耳道中,會使病人感到很不舒服,並可能發生耳鳴。
- 壓力大:有些30至50歲的人,聽力、身體都沒有甚麼大問題,卻常常發生短暫性的耳鳴。這可能是因為他們時常熬夜、工作、趕專案,生活壓力非常大,由於壓力可能使身體免疫力改變,產生發炎狀況,造成聽覺變差、耳鳴發生,也可能出現頭暈情形。
- 梅尼爾氏症:梅尼爾氏症同時會有耳鳴、耳悶、頭暈症狀,根據目前醫學界的看法,梅尼爾氏症是由於內耳的淋巴液水腫引起,一旦有這種疾病出現,會不時暈眩、聽力下降、耳悶耳鳴。
- 頭部遭撞擊:有些車禍外傷患者因撞擊產生局部發炎、水腫,使得聽覺神經受到影響。林岱樓醫師說明,因撞擊產生的耳鳴很容易發現,患者通常在車禍後不久,就會出現耳鳴、聽不清楚的狀況。不過如果撞擊沒有使聽小骨斷裂、傷害到腦部,僅神經受局部發炎影響,只藥好好吃藥就能治癒。
- 耳咽管功能障礙:當我們搭飛機起飛時,會感到耳朵悶悶的,如果狀況嚴重,可能就是耳咽管功能較差,這類人也容易有耳鳴發生。
- 聽小骨疾病:當聽力傳遞到中耳,需經由三個聽小骨傳輸,一旦聽小骨受傷,除了會影響聽力外,也會引起耳鳴。不過林岱樓醫師說明,這種狀況比較少見,一般臨床上必須搭配更精密的檢查,才能診斷出這種疾病。
- 內耳肌肉痙攣:若耳朵內的肌肉發生肌肉痙攣,例如耳咽管,也會造成耳鳴。
- 顳顎關節炎:當牙齒咬合時,耳部會出現疼痛,就有可能是顳顎關節炎,也可能影響耳鳴發生。
- 腫瘤:頭頸部腫瘤、鼻咽腫瘤、聽神經瘤都可能引發耳鳴,不過,經由耳鳴症狀發現癌症的人比較少見。即便如此,若有異常還是要警惕,一旦是腫瘤將可能引起生命危險,早期發現、治療依然能夠避免嚴重後果。
耳鳴該如何治療?
林岱樓醫師解釋,造成耳鳴的原因非常多,所以治療時需一個一個找出可能病因,判斷主要的原因為何、對症下藥,才能改善耳鳴的症狀。
「其實多數人都曾經耳鳴過,但大多不會持續太久就會自己消失,只有約10%~20%人會發生較嚴重的耳鳴,隨著年齡越大,出現嚴重耳鳴的機率越高。」醫師提醒,慢性病也會影響血液循環和局部組織活性,進而影響到聽覺神經,所以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如果好好控制慢性病,對改善耳鳴也有幫助。
林岱樓醫師也整理了治療耳鳴常用的方式,分為以下三類:
1. 藥物治療:
醫生在看診時會依據每個人耳鳴的狀況,給予不同藥物處方。例如,有些病人有失眠的狀況,失眠會讓耳鳴更嚴重、更大聲,但是聲音變大後又讓病人更加難以入睡,陷入惡性循環,這時醫師就會設法以藥物改善失眠,阻斷這種循環。也有觀點認為耳鳴是聽覺神經不正常放電所造成,所以可以使用安定神經的藥物,讓放電頻率降低,減少傳遞給大腦的耳鳴訊號,讓患者覺得比較舒服。
2. 行為治療:
行為治療是目前西方國家偏好的方式。林岱樓醫師解釋,經過訓練可以將特定的現象與感受連結在一起,例如在知名實驗「帕夫洛夫的狗」當中,狗狗被訓練成只要聽到鈴聲,就會聯想到食物而流口水。透過行為治療,讓患者感受到耳鳴時,不會往痛苦、悲傷的情緒出發,也能改善耳鳴造成的不適。
3. 特殊治療方法:
大約7、8成的患者都能透過吃藥緩解耳鳴,不過有2成患者即使吃了藥,卻可能毫無作用。林岱樓醫師說明,有些治療方式在臨床上可能還沒那麼完善,但在這時就可以嘗試看看,例如針灸治療,適用於身體狀況沒有急迫的危險的患者;耳鳴遮蔽器,原理類似降噪耳機,透過聲波將噪音消除;經皮電刺激,將電擊貼片放在耳朵附近皮膚上,透過適當電擊刺激產生能量、減緩發炎,但實證理論尚未完善;還有重複性經顱磁刺激(rTMS),透過磁場對大腦產生刺激,降低耳鳴聲,由於耳鳴成因與憂鬱、焦慮也有關聯,當憂鬱症患者接受該治療改善情緒狀況,也會使耳鳴症狀減輕。
耳鳴可以預防嗎?發作了該怎麼辦?
由於耳鳴並非一種疾病,因此很難採取特定的方式預防。不過林岱樓醫師說明,如果想要盡量避免耳鳴發生,建議平時就讓身體保持在良好的狀態,例如不要常常熬夜、休息充足、規律運動、飲食正常、不要吃刺激性的食物等。
另外,噪音、年齡以及抽菸,也是可能造成耳鳴的危險因子。若常常暴露於分貝80以上的環境,且持續6~8小時,就很可能造成我們的聽覺毛細胞受損,甚至聽覺神經直接發炎、受傷。因此平時就應保護好自己的耳朵,避免出入太吵雜的地方,且要避開巨大聲響的來源,例如演唱會的喇叭。
而隨著年齡增長,耳神經退化會越來越明顯。林岱樓醫師提到,40歲後聽力會開始逐漸下降,不過下降的情況會根據每個人的遺傳基因而不同,而且男性又會更容易出現耳鳴。抽菸則是另一個造成耳鳴的危險因子,林岱樓醫師解釋,由於抽菸會影響心血管健康,一旦心血管產生高血壓、粥狀動脈硬化等等影響血液流動的疾病,耳鳴的風險也會跟著提升。
林岱樓醫師呼籲,如果發現自己開始有耳鳴不必太過驚慌,首先可以觀察自己的身體除了耳鳴,還有沒有其他症狀發生;並且檢視自己的生活環境是否有致病的因子,判斷耳鳴可能的成因。如果出現頭痛、頭暈或其他不舒服,可以先吃止痛藥緩解。如果身體很疲累則可以躺下休息,並多補充水份、電解質,讓身體回到舒適的狀態,等待10到15分鐘後,耳鳴如果自然消失,就不需要太擔心。
然而,如果耳鳴一直持續,連續超過三天以上,就建議需找耳鼻喉科的醫師檢查、評估。林岱樓醫師也建議,要在一週內到附近醫院做基本的聽力測驗,檢查自己的聽力是否受損,也更能掌握自己的身體是否有其他異常狀況。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