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腎結石症狀有哪些?除了腰痛血尿,腎結石也可能毫無徵兆!
常常看到有新聞說到,病患體內藏了數十顆大大小小的腎結石,最後才經由手術取出。為什麼會累積到這麼多腎結石才處理?難道都沒有任何前兆或症狀可以提前發現嗎?泌尿科陳鈺昕醫師指出,一般而言腎結石確實很多時候都沒有徵兆,常見的情況有以下幾種:
- 無症狀:微小的腎結石大多不會引起任何不適,甚至可能整個腎臟充滿大顆的結石,卻一點也不痛,經由健康檢查才意外發現。當結石在腎臟內造成阻塞,或掉到輸尿管內而堵住尿流,就可能出現其他症狀。
- 腰痛:若結石在腎盞或腎盂阻塞尿流,會產生反覆的腰痛、悶痛、背痛(通常是單側),疼痛也有可能會傳導到同側的上腹部。若結石於輸尿管阻塞尿流,會產生突然地劇烈腰痛,甚至可能痛倒在地上打滾、站不起來。疼痛的位置可能從後背、側腰延伸到同側下腹部、腹股溝,甚至延伸至生殖器。
- 血尿:尿液呈現血色或深色。
- 噁心、嘔吐、拉肚子等腸胃症狀。當輸尿管結石時可能產生。
- 發燒:若導致泌尿系統感染,就可能會有發燒、畏寒情形。
- 排尿型態改變:頻尿、急尿、排尿有灼熱感或疼痛。
突然腰痛要掛哪一科?會是腎結石嗎?判別方法告訴你
有時候一有腰痛症狀,我們很難自我辨別原因,卻又擔心會是結石所引起。泌尿科陳鈺昕醫師表示,其實引起腰痛的因素很多,包括腎結石、肌肉痠痛、皰疹、腹部主動脈瘤、腎血管栓塞、肌肉拉傷扭傷、椎間盤突出等等。多數的腰痛、下背痛是由於肌肉、肌腱、韌帶拉傷,或因不當、過度使用造成痠痛,通常只要適度休息,加上藥物治療、復健就能緩解。 (編輯推薦:膽結石vs腎結石,怎麼吃可以預防、不復發|劉晏孜醫師|健康連線)
陳鈺昕醫師說明,通常在問診時,會由以下幾個重點判斷腰痛的成因:
- 疼痛部位:是單純只有腰痛,還是蔓延至下背部、鼠蹊部?沒有影響到大腿、下肢?
- 疼痛範圍:疼痛為片狀、點狀,或是當觸碰到腎臟部位才會疼痛?
- 痛感等級:疼痛為間歇性或常態性?會不會影響日常生活?
- 其他病徵:有無伴隨血尿、發燒、頻尿症狀,或是尿不乾淨的感覺?
- 過往/遺傳病史:家族內有無慢性疾病或是癌症病史?或本身過往是否有罹患其他疾病?
而常見引起腰痠、腰痛的泌尿科疾病包括泌尿道結石、腎盂腎炎、或者腎臟腫瘤,三者的成因、病癥各不相同,但若病情嚴重,都有可能進一步引發癌症。
- 腎盂腎炎:由於細菌感染腎臟而引起發炎。輕觸腎臟部位時,便會出現點狀疼痛,並多會伴隨發燒的症狀。
- 腎臟腫瘤:由於腎臟沒有痛感神經分布,因此初期並不會引起明顯不適。但是當腫瘤越長越大,撐開腎臟外部具痛感神經的被膜,才會向身體發出疼痛訊號。腎臟腫瘤的痛感為慢慢產生、令人感覺由內向外的悶痛。相比拉傷可以藉由姿勢改善舒緩疼痛,腎臟腫瘤的疼痛不會隨著姿勢改變有所改善。
- 腎結石:一般而言,微小的腎結石不會引起任何不適,不過臨床上也發現,有些病患直到整個腎臟都塞滿大顆結石,依然毫無自覺、沒有不舒服的狀況。大多數人是經由健檢、其他科別的檢查,例如腸胃內科的腹部超音波,才意外發現腎結石;部分民眾則是因血尿、感染發燒等症狀發現。
一旦結石在腎臟內造成阻塞,或是卡在輸尿管中堵住尿流,使腎臟製造的尿液不斷累積造成腎水腫,脹大撐到外部分佈痛感神經的被膜,就會造成腰痛。這種疼痛多維持在腰側肋骨,常常是瞬間疼痛,且不會因姿勢轉換減少疼痛。要是運氣不好,腎結石掉入輸尿管,因為輸尿管很細,結石在輸尿管滾動時造成的疼痛常會延伸至下腹部、鼠蹊部、睪丸或外陰部。
醫師提醒,如果突然發生腰痛,可以先評估自己的相關病史,通常曾有腎結石問題的病患,再經歷類似狀況時就會直接到泌尿科報到;或是由併發症狀評估,如果腰痛還伴隨血尿、排尿型態改變,也可以至泌尿科檢查。至於最近有劇烈運動、坐姿不良、有搬重物的人,腰痛就可能為肌肉、骨骼的問題,可以優先至骨科或復健科就診。
腎結石原因是水喝太少?醫師解析腎結石形成的飲食與生理因素
針對腎結石的成因,學界有多種不同解釋,陳鈺昕醫師說明,其中一派學者認為當尿液流經尿路時,因腎臟病變、結構狹窄等原因,造成尿液滯留,讓尿中的結石因子濃度升高,日積月累下,尿液中的沉渣就集結形成臨床可見的石頭。
另外一些學者則認為,尿液濃度過高會造成尿液離子過飽和析出;或是尿液中的晶核、異物導致離子聚合,因而形成結石;也有一種說法是由於缺少結晶的抑制物,因而形成結石。
而生活中可能造成泌尿道結石的因子則非常多種,通常都不是由單一原因造成,常見的危險因子包括兩大類:
- 尿液濃縮:
當水喝太少、發燒、在高溫環境下工作、嘔吐或腹瀉時,人體水分過度流失,易導致尿量減少、尿液濃縮,使尿液中結石的成份也跟著濃縮,造成結晶質沉澱。
陳鈺昕醫師說明,夏天通常為結石好發的季節,由於天氣炎熱,在外活動大量流汗,易使水分喪失;而待在冷氣房裡,則可能因沒有流汗、不會口渴,忽略水分補充。因此到了夏天,需多加住易補水,以降低腎臟結石的風險。 - 飲食習慣:
若食入過多高普林類、高蛋白質、高草酸或高鈉的食物,都容易造成結石。
而含糖飲料也是導致腎結石的成因之一,陳鈺昕醫師提到,根據國外一份訪談了19萬人的研究,指出每天攝取一份以上的含糖飲料,發生腎結石的風險將增加近四分之一。
陳鈺昕醫師進一步說明,由於飲料中添加的多是果糖糖漿或蔗糖,近期有研究顯示,果糖代謝後會讓尿液呈酸性,也會增加鈣、草酸鹽及尿酸的排泄,並減少尿中的檸檬酸鹽,這些機制都可能增加腎結石形成的風險。
腎結石會自然排出嗎?腎結石可以如何預防?
網路上不時會有各種關於「排石法」的討論,究竟腎結石能不能自然排出?陳鈺昕醫師說明,據統計,直徑4mm以下的結石有高達90%都可以自然排出體外;直徑4~6mm的結石,則有5、6成的機會能自解出來;至於大於6 mm以上的結石,由於體積太大,難以通過輸尿管,自然排出的機率就低很多。
陳鈺昕醫師提醒,所有的尿路結石都需接受治療,醫師會依據結石大小、位置、是否感染、症狀的嚴重程度、以及患者泌尿系統的構造,決定如何進行治療。針對有機會自然排出的結石,可以採取保守治療,只需配合止痛藥物,適當減輕症狀和不適感,請病人多喝水並密切追蹤即可;若在保守治療下症狀仍持續,例如腎絞痛、發燒、感染、腎水腫、腎功能損害,或是結石持續長大,則可能採取積極的外科治療。
腎結石飲食要「3少2多1適量」,6撇步防範腎結石復發!
「腎結石的成因和體質、飲食習慣、生活環境等相關,專家認為曾患泌尿道結石的患者,高達50%在未來5年內可能再次發生!」不過,我們依然可以藉由「3少2多1適量」的飲食原則,讓大家有機會保護自己的腎臟,遠離高復發率的腎結石!
- 少鹽
- 少高草酸飲食
- 少大魚大肉
- 多飲水
- 多吃蔬菜水果
- 適量鈣質與維生素C
腎結石飲食原則1─少鹽
根據衛生福利部建議,每日的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 2,400 毫克(即6公克鹽);而曾有腎結石、泌尿道結石者,則建議將每日攝入量減少至 1,500 毫克。
陳鈺昕醫師說明,鈉會抑制腎小管對鈣的再吸收,並增加尿鈣的排出量,進而增加結石機率,因此容易結石的人應要進行低鈉飲食。
他也提醒,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有鈉的蹤跡,包括罐頭食品、速食、即食品、肉類、調味料中,平時應多注意食品營養標示上的鈉含量。有些東西不一定很鹹、但鈉含量很高,這種就要特別注意。
腎結石飲食原則2─少攝取高草酸飲食
陳鈺昕醫師說明,攝取鈣質並不會造成結石,由於泌尿道結石中有80~85%的成份為草酸鈣,如果飲食中過多的草酸,則可能增加草酸結石風險。
所以他建議曾罹患尿路結石,或是有結石家族病史的人,要避免攝取草酸含量過高食物,例如啤酒、茶、可可、巧克力、碳酸飲料、菠菜、葡萄、蘋果、草莓、堅果等皆為高草酸食物,食用需適量。
腎結石飲食原則3─少大魚大肉
陳鈺昕醫師也提醒,不要吃太多高蛋白的食物!由於人體的尿液一般為弱酸性,攝取過多動物蛋白會增加尿液中鈣質、尿酸鹽和草酸的排泄,且會減少檸檬酸鹽釋出,這些都可能增加腎結石的風險。所以像是紅肉、家禽類、海鮮類都需適量取用,不要天天大魚大肉。
腎結石飲食原則4─多飲水
「不管去甚麼門診,大家一定都是先叫你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陳鈺昕醫師說明,多喝水可以稀釋結晶物質,減少結石形成。他也建議,在沒有大量流汗且腎功能許可下,每日的攝水量應為2,000~3,000 c.c.,維持每日約2,000~2,500 c.c.的尿量。不過如果那天在戶外流了非常多汗,就需要補充更多回來。
他也提到,檸檬中富含的檸檬酸可以鹼化尿液,也可以與鈣離子結合,形成水溶性的檸檬酸鈣,減少尿中草酸鈣的飽和度,阻止結晶形成。因此吃檸檬不會造成胃不舒服的人,可以適量取用檸檬水。
腎結石飲食原則5─多吃蔬菜水果
蔬菜及水果中富含鉀、鈣、鎂離子,屬於鹼性食物,因此多吃蔬果可使尿液偏鹼性,減少尿中鹽類沉澱物產生,預防結石發生。
腎結石飲食原則6─適量攝取鈣質及維他命C
有傳聞說「吃鈣會長石頭」,許多年紀大的患者面臨骨質疏鬆症時,醫師會建議多補充鈣質、吃豆腐、喝牛奶,讓有些結石體質或病史的民眾因而擔心——補這麼多鈣,會不會增加泌尿道結石產生?
陳鈺昕醫師澄清,根據研究,每日攝取1,000毫克的鈣質,其實反而能減少結石的發生!若是鈣攝取不足,為了達到電解質平衡,經過身體自動調節,鈣就有可能從骨頭被釋放到血液中,反而讓血液裡鈣的濃度上升,尿液中的鈣也會增加,助長結石機會。所以重點就是適量就好,不要太少也不要太多。
另外,過量的維生素C攝取會在體內生成更多的草酸,反而提高尿路結石的風險。所以現在針對青少年及成人,每日建議的維生素C攝取量約為100毫克。一般來說,不需擔心從飲食中攝取過量維生素C;但假設有長期額外補充維他命C、保健食品,就需小心看他們的營養成份,注意不要攝取過量。
陳鈺昕醫師最後也補充,除了遵循「3少2多1適量」的飲食原則,規律運動以維持正常體重、定期回診追蹤,都是預防結石的不二法門。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