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這個問題,營養醫學博士劉博仁醫師給了一個很好懂的比喻,「我們的身體就像一棟房子,蓋房子需要鋼筋、水泥、木材、水管、電線等許多材料,其中,蛋白質的重要性相當於水泥、鋼筋,如果體內缺乏蛋白質,蓋出來的房子勢必成為危樓,所以蛋白質作為一個每天必須補充的重要營養素來源,希望大家一定要把蛋白質納入生活中!」 (編輯推薦:一天吃幾顆雞蛋不會膽固醇過高?名醫教你蛋的3種吃法營養再放大)
蛋白質攝取不足會怎樣?缺乏蛋白質會削弱免疫力嗎?
劉博仁醫師表示,人類從出生開始就需要充足蛋白質以維持健康,在生長發育期間,家長也往往十分重視孩子要攝取到充足的蛋白質,然而 人在過了30歲之後,卻經常忽略蛋白質的重要性,到了40、50歲時,很多人想要吃得清淡一點,更容易變相減少蛋白質的攝取。
具體而言,蛋白質攝取不足會導致哪些後果?以近兩年全球疫情肆虐而最受重視的免疫力來說,「假設你得到COVID-19,但是攝取的蛋白質太少,身體裡的抗體就不易增加;或是注射疫苗之後,蛋白質攝取不夠的話,體內產生的中和抗體數量也會比較不足。」
植物性蛋白質、動物性蛋白質比一比!醫師推薦哪一種蛋白質?
攝取充足的蛋白質有助於免疫系統正常運作,那麼,攝取的是哪一種植物性蛋白質、或是動物性蛋白質,有差別嗎?還真的有!
劉博仁醫師建議, 平時多以植物性蛋白質取代動物性蛋白質,動物性蛋白質多選擇白肉,或是多吃魚類、蛤蜊、蝦子、透抽等海鮮,乳品可選擇低脂鮮乳;注意蝦蟹只吃肉、不吃膏,動物內臟更是要避免。
劉博仁醫師指出,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沒多久,英國、日本、美國等國家進行了一項大型研究,試圖了解COVID-19患者的飲食型態和病情是否有關聯,結果發現,以蔬食、海鮮素為主的患者死亡率較低,相較之下,愛吃紅肉的患者則是中重症比例略高。
有哪些肉類是紅肉?紅肉的肌紅蛋白含量較高,因此稱為紅肉,但是要快速分辨紅肉、白肉,有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四隻腳的牛羊豬屬於紅肉,兩隻腳的雞鴨鵝屬於白肉,海鮮也屬於白肉;至於鮭魚、蝦蟹等煮熟變成紅色,則是含有蝦紅素的關係,可別冤枉了它們!
劉博仁醫師也進一步提醒,如果愛吃的是香腸、臘肉、火腿、培根等加工肉品,其中的亞硝酸鹽成分不僅可能導致消化道腫瘤,還會產生內毒素,經過腸道黏膜造成「腸漏症」,形成免疫破口,內毒素進入血液還會引起發炎,讓全身免疫系統疲於奔命,反倒削弱免疫力。
平時如何保養最能增加免疫力?醫師教你這樣做
如果要攝取蛋白質,還要兼顧抗發炎、提升免疫力,劉博仁醫師最推薦的就是吃魚!「尤其是中小型海水魚,像鮭魚、鯖魚、秋刀魚,豐富EPA、DHA可以抗發炎,降低三酸甘油酯;淡水魚包括台灣鯛、虱目魚等也可以偶爾食用,淡水魚含有的EPA、DHA會比較少一點」。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旗魚、鮪魚等大型魚較容易含汞等重金屬,並不建議常吃。
另外,在植物性蛋白質方面,也可以在每天一兩餐中加入菇類。「菇類含有不錯的蛋白質,因此我常鼓勵大家吃菇類」,劉博仁醫師提到,「菇類也含有多醣體,多醣體是一種葡萄糖聚合物,對免疫力調整非常有幫助;菇類還含有維生素D2(麥角固醇),在體內也會合成維生素D3,雖然量不多,但對於免疫力也有好處」。
平時不妨多吃蔬食,可以攝取到低脂肪的植物性蛋白質,還能補充抗氧化植化素、膳食纖維。膳食纖維在腸道中會分解成名為「丁酸」的短鏈脂肪酸,丁酸可以供給腸道細胞能量,幫助益菌生長,從而維持健康的腸道環境,達到提升免疫力的效果。
劉博仁醫師家常食譜推薦!醫師家餐桌少不了這些優蛋白
如何烹調簡單的家常菜餚滿足蛋白質的需求呢?劉醫師推薦私房料理,不需要有星級大廚的廚藝,只需簡單鹽巴、醬油、蒜頭等平民佐料就可以把營養端上桌!
醫師私房料理1:雙菇炒雞肉
步驟:
- 準備2-3種菇類備用
- 雞胸肉或去皮去骨雞腿肉切丁備用
- 雞肉裹上一層蛋白液
- 淋上適量苦茶油
- 低溫炒蒜片,加入雞肉簡單翻炒
- 約4-5分鐘後加入菇類
- 最後加入青蔥及少許鹽做調味
醫師私房料理2:香蔥煎鮭魚
步驟:
- 鮭魚小火適量油煎
- 雙面各煎約3分鐘,撈起放旁邊
- 加入大量青蔥至鍋裡的油
- 加入1-2湯匙醬油,稍微翻炒
- 約20秒盛起,淋在鮭魚上
此為《早安健康》9月號雜誌《30歲後吃對蛋白質》部分內容。完整精采內容全台各7-11、全家超商及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網路書店熱賣中!早安健康嚴選免運特惠中~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