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不管是幾歲,人人都該重視免疫力。不過,劉博仁醫師也提醒,免疫力低下或過高,其實都不好,因為過低容易發炎、感染,例如年過40歲免疫力會跟著走下波,變得容易感冒、傷口癒合變慢;至於有些人卻是免疫力「過強」,則容易過敏、異位性皮膚炎、氣喘或其他自體免疫疾病。 (編輯推薦:癌症年輕化!正念療法從心免疫,5分鐘健心瑜伽排出肺濁氣)
「很多因免疫力不好而來看診的病患,在他們身上會看到容易感染、或甚至是癌症的問題。」醫師舉例,曾經有一位有位60歲女性患者因嚴重關節痠痛就醫,經過檢測發現其「皮質醇指數」過高,已經飆到13~14,遠超過正常人指數6 ~ 7。醫師提醒她「壓力太大」,想不到她在醫師面前突然流下眼淚。「原來她的女兒在半年前過世!」自此,患者本身免疫系統開始攻擊自身的膝關節,進而導致長時間酸痛卻治不好。
4原因容易削弱免疫力!免疫力失衡,癌症、發炎可能來敲門
除了壓力過大會影響免疫力,醫師點名,還有多種因素也會使得人體免疫力低下:
- 壓力太大:壓力過大通常會使腎上腺的皮質醇飆高。建議適時讓心靈舒壓,例如不容易靜下心來的人,可以做點簡單氣功、瑜伽,或是透過冥想、正念練習,對免疫力的提升也會有幫助。
- 營養不夠:飲食不均衡,尤其蛋白質、微量元素、蔬菜等食物,若食用比例過少會導致免疫力下滑。
- 睡不好:睡眠不足除了會讓人精神不濟外,更是會使免疫力低下。好比打完疫苗後醫師都會叮嚀多休息睡覺,正是因為當睡眠不夠、免疫力不足,心肌炎等併發症發生機率會變高。
- 久坐或運動不足:久坐會使骨盆腔以下的血液循環會變差而缺氧,也會讓乳酸堆積不易排出,進而削弱細胞正常功能、癱瘓免疫系統運作。研究指出,每天坐著8小時與4小時的相比,死亡率高出20%。
- 蛋白質攝取不足:免疫力與白血球有關,因為蛋白質經過消化分解後變成胺基酸,正是白血球產生抗體所需的物質,要是蛋白質吃太少、吃不對,白血球就難以製造抗體。正如國外研究發現,蛋白質吃不夠或有肌少症的人,即使打了疫苗,所產生的中和抗體也比較低。
維持免疫力,消滅發炎、抗掉髮,需要蛋白質!
那要怎樣維持剛剛好的免疫力?以飲食來說,萬萬不能錯過蛋白質!因為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的主成份之一,身體的肌肉、皮膚、骨骼、血管到牙齒、頭髮、內臟等都少不了蛋白質,更重要的,免疫細胞產生抗體、體內自由基清除,都需要靠蛋白質從中作用。
許多人病患為了健康而吃得很清淡,以致補充的蛋白質不足,常常一來就問劉博仁醫師:「醫師,我最近為什麼很容易感冒?」「為什麼我最近容易掉頭髮?」「我最近指甲長不好很容易脆掉斷裂?」果然在檢測過後,就發現他們的蛋白質攝取不足。
劉醫師給一個更淺顯好懂的比喻:「人體就像房子,蓋房子需要很多材料,像鋼筋水泥、木材、水管、電線⋯⋯等,蛋白質就相當於鋼筋水泥,一旦缺乏蛋白質,就像房子不穩會變危樓!」所以蛋白質是每天必須補充的重要營養素來源,否則無論是肌肉的組成或修復,免疫功能的維持,甚至是頭髮、指甲與肌膚的健康,都會因為缺乏原料而產生問題,還可能有肌少症。 (編輯推薦:肌肉再大塊,開不了罐子也沒用!靠寶特瓶2招免花錢鍛鍊握力肌)
蛋白質怎麼吃?醫師不藏私教你聰明吃到位
1. 每一公斤體重吃足一公克蛋白質
很多人以為自己有吃三餐、有吃飽,但事實上蛋白質的攝取量卻是不足,往往可能只有一半的量。那每日要攝取多少才能稱為足夠呢?劉博仁醫師提醒,最簡單的計算方式就是「1公斤體重吃足1公克蛋白質」,假如體重是60公斤的人,每日就該至少攝取60公克的蛋白質。
可是我們又不會隨身攜帶磅秤,又該怎麼量測?首先,「1份蛋白質」重量約7公克,約等於:
- 1顆雞蛋
- 1杯豆漿
- 1杯牛奶
- 1塊豆腐
- 2湯匙肉絲
- 2/3碗白飯
另一個方法,以我們的手掌來估份量,對有些人來說會更容易些:
- 體型較大的男生,一個手掌大小,約5份蛋白質
- 體型中等的男生,一個手掌大小,約4份蛋白質
- 女生一個手掌大小,約3份蛋白質
舉例來說,以一位70公斤的男性,每日應攝取70公克的蛋白質,午晚餐各吃一個手掌大(約4份=約28公克)的蛋白質,早上喝1杯豆漿搭配1顆雞蛋,一餐蛋白質量就差不多足夠。當然,營養補充太少不行,太多也不好,醫師提醒,有的人為了增加肌肉去健身,飲食大吃牛排、牛肉、狂補充蛋白粉,遠遠超過每日蛋白質攝取量,其實要留意對腎臟的損傷。
2.各類型蛋白質食材這樣挑!吃素的人切記這2種要一起吃
- 豆魚蛋類、乳製品:富含蛋白質,是蛋白質主要來源,可優先挑選,尤其雞蛋、魚肉為消化利用率高的蛋白質。豆類蛋白質豐富,但缺少甲硫胺酸。
- 五穀雜糧類:含有蛋白質,但缺乏離胺酸
- 油脂與堅果類:含有少量蛋白質
- 蔬菜類:蛋白質含量低
說到蛋白質,劉博仁醫師很推薦雞蛋。首先,「蛋白質生物價(BV)」是用來評估蛋白質能被人體消化利用的比率,當蛋白質食物提供給人體必需胺基酸越均衡,其BV越高,像是雞蛋的BV就高達100,幾乎能百分百為人體吸收利用,加上它的消化利用比例也相當高,因此雞蛋也被稱為完全營養食品。
然而,有些人喜歡選擇高蛋白蔬菜做為蛋白質主要來源,但劉博仁醫師認為,以花椰菜來說雖然屬於高蛋白蔬菜,蛋白質含量與豆類相比卻非常少,100公克的毛豆約含有15克的蛋白質,但花椰菜卻只有1點多公克。
如果只單靠蔬菜補充蛋白質,得吃相當大量才可能獲得每日建議攝取量,倒不如透過多吃黃豆、毛豆等豆類與豆類製品,這些食物蛋白質豐富,又被稱為田裡的牛肉,或者增加穀類的補充。劉博仁醫師提醒,為了補充完全胺基酸,豆類及穀類都要吃,因為豆類中缺少甲硫胺酸、穀類則缺離胺酸,只吃其中一樣也不好。
醫師建議,蛋白質的補充可優先挑選豆魚蛋肉,吃素的人豆類比例就要再多一些,並搭配豐富的五穀雜糧、蔬菜類,攝取足量且多樣的植物性蛋白,才能避免缺乏蛋白質或是特定胺基酸。
此為《早安健康》9月號雜誌《30歲後吃對蛋白質》部分內容。完整精采內容全台各7-11、全家超商及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網路書店熱賣中!早安健康嚴選免運特惠中~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