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也已經將猴痘正式列為台灣第二類法定傳染病,若遇到疑似個案,依規定應在24小時內通報。對於台灣出現首例確診個案,疾管署今天也已經向WHO通報。 【用聽的就知道什麼是猴痘?醫師提醒3大警覺要小心!→點我聽最新、最實用的早安健康Podcast】
台灣現首例個案!猴痘到底是什麼?
猴痘疫情今年爆發,並於各國蔓延,疾管署指出,全球已累計50國報告至少有3,598例確診,其中以歐洲及美洲病例數最多,累計病例前5名為英國、德國、西班牙、法國,及葡萄牙。
猴痘到底是什麼疾病?皮膚科醫師胡怡萱醫師指出,猴痘屬於一種病毒感染,原先流行於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首次發現病毒是在猴子身上。後來發現這種病毒也會傳染給人,屬於人畜共通傳染疾病。感染猴痘會讓人有發燒、長水泡等狀況。
基本上會長水泡的病蠻多的,胡怡萱醫師表示,像是水痘、皰疹、唇泡疹(單純皰疹),以及帶狀皰疹等,還有已經滅絕的天花,都會引發長水泡。而這幾類與猴痘一樣,都是屬於痘病毒科(Poxviridae)的病毒。
染疫先發燒、淋巴腫大,再有4階段皮膚症狀
猴痘病毒會這麼受到關注也是因為它的症狀與天花相似,而WHO於1980年宣布天花已經在世界滅絕。而感染猴痘的潛伏期約1至3周,通常是1至2周就會出現症狀。胡怡萱醫師指出,猴痘的症狀一開始會有發燒、畏寒,再來會有出汗、頭痛及肌肉痠痛的狀況。此外,也會有一些淋巴腺腫大的症狀,像是在耳朵、脖子、腋下,以及腹股溝這些容易有淋巴結的地方,產生腫大、腫痛的狀況。
在發燒大約1至3天之後,猴痘病患才會出些一些皮膚的病灶。一開始會有小疹子(macules),或是小丘疹(papules),初期先由臉部開始,然後再蔓延到四肢、全身,甚至有可能手掌、腳掌都會出現。
接著,從丘疹變成水泡(vesicles),再變為膿疱(pustules),最後會有一個很深的結痂(crust),再脫落。嚴重病患疹子數目可達數千個,全身上相滿滿的都是水泡。
症狀可能持續14至21天,大多數個案可於幾周內康復。胡怡萱醫師也指出,目前比較嚴重的後遺症,包括肺炎、敗血症,甚至死亡,在一些非洲國家統計,致死率從0點多至10%。此外,如果感染猴痘病毒,可能會留下一些痘疤,也要多加注意這種疾病。
猴痘傳染途徑:人畜共通、人傳人
猴痘有可能是下一波全球疫情嗎?胡怡萱醫師表示,目前仍是新冠病毒傳染力較強,因為新冠病毒可以藉由空氣、飛沫傳染。而猴痘目前的傳染途徑有:
- 人畜共通傳染:直接接觸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損傷的皮膚,或黏膜而被感染。此外,食用受感染的野生動物肉類也是一種危險因子。
- 人傳人:接觸到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的皮膚或黏膜或被污染物品而感染。飛沫傳播則需要長時間面對面接觸情境下,才比較容易發生,因此醫護人員及同住家人都有較大的感染風險。
- 高風險族群:醫護人員、檢疫人員、接觸感染野生動物者、確診者密切接觸者、免疫力較低者,如小孩、長輩、慢性疾病者等。
天花疫苗可以預防猴痘
胡怡萱醫師表示,在天花流行期間發現,感染過牛痘的小孩,比較不會感染天花,因而發展出牛痘疫苗作為天花疫苗,而牛痘同樣也屬於痘病毒科的病毒。台灣早期推動的天花疫苗接種,同樣也是牛痘所發展出的天花疫苗。
台灣於1945年,天花曾一度嚴重流行,因此,於1956年修訂「臺灣省種痘規則」,規定自出生至20歲內,應接種天花疫苗。而台灣在1955年起就沒有天花病例發生,因此自1979年起停止接種天花疫苗,故該年以後出生之臺灣民眾均為未接種族群。
胡怡萱醫師表示,歐洲、美國等國家目前已經有小規模流行,所以他們已經進口、產生減毒疫苗(attenuated vaccine),用於預防天花及猴痘感染。是否需要施打疫苗?美國CDC表示,猴痘不易在人際間傳播,建議暴露於高風險工作者再接踵,目前仍不需要大規模接種疫苗。
胡怡萱醫師最後也提醒,應避免前往猴痘病毒流行地區,也要避免接觸可能感染的野生動物,藉此降低感染的風險。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