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鏡檢查有必要嗎?符合5特徵要做大腸鏡檢查!
大腸癌的可怕之處,在於初期幾乎沒有症狀,當察覺到身體有狀況時,通常已經算是嚴重、錯過治療時機。或許你會認為:「難道我去大腸直腸專科掛號,不能透過門診檢查就好嗎?」對此鍾醫師解釋,由於門診能夠檢查的位置只有肛門及下端直腸,長度大約是4公分,和整個大腸與直腸約150公分的總長度相比,只有不到3%:「因此,如果想要檢查整個ㄇ字型的大腸與直腸,就會需要大腸鏡!」
雖然沒有任何病徵,但隨著遺傳、生活習慣,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也不同。像是平常排便習慣異常(如便秘或腹瀉)、或是本來就患有慢性腸道發炎疾病,甚至是有抽菸習慣、喜歡吃大量紅肉、高脂肪飲食,同時纖維質攝取又不足的民眾,以上狀況都會對腸胃產生比較大的刺激,因此鍾醫師也建議可以考慮做大腸鏡檢查。 (編輯推薦:血便是痔瘡或大腸癌?教你準確判斷,1個道具讓排便順暢)
此外,若是因為不明原因,在短期內體重急速下降5%以上,也可能要懷疑腸胃是否有出問題。「對於50歲以上的國民,國健署就有建議可以進行人生第一次的大腸鏡檢查。」鍾醫師補充:「但如果家族內直系血親曾經罹患過大腸癌,則應該要提前一點到40~45歲進行檢查。」
照大腸鏡要先徹底清腸:低渣飲食+瀉藥+飲水2000cc
所謂的大腸鏡檢查,其實就是將一個像蛇一樣的鏡頭放到大腸中,檢視腸道內的狀況。因此和其他檢查相比,會需要額外確實「清腸」,藉由低渣飲食、瀉藥與充分的水分攝取,才能確保檢查順利進行。
鍾醫師解釋:「攝取『低渣飲食』,是為了讓排泄物在清腸劑作用後能更快出來。至於實際上的飲食內容,則會寫在衛教單上,只要照指示做即可。」而在搭配瀉藥時,鍾醫師也強調,雖然過程會感受到不適,但一定要分次攝取達2000毫升的水分,讓排泄物最後呈現「清清如水」的狀態,才代表腸道內已經沒有糞便殘渣會賭在粘膜表面。
「有的病人會抱怨自己在中間被『退貨』,或者到一半被醫生告知腸道清得不乾淨,無法進行檢查,但其實這都是為了保護病人。」鍾醫師補充:「因為如果看不到東西,就有可能會錯失埋藏在下面的瘜肉或腫瘤,所以清腸的前製作業一定要徹底。」此外,對於害怕過程中因為充氣、沖水,導致脹感不適的民眾,鍾醫師則建議可以選擇無痛的「舒眠大腸鏡」,不要為了怕痛而不做檢查。 (編輯推薦:這些原因讓便祕總纏上女生!揮別便祕、痔瘡必知4要點)
大腸鏡檢查多久要做一次?
儘管大腸鏡聽起來可怕,但其實比起一般健康檢查,需要進行的頻率也低上許多。「我們腸子裡面從什麼東西都沒有,到長一個瘜肉需要6~8年的時間,從瘜肉癌變則大概要2~3年的時間。」鍾醫師解釋:「換句話說,如果你在8~10年間有做過大腸鏡,並將有癌變可能性的瘜肉拿掉的話,就可以避免大腸癌的發生。」
大腸鏡檢查出有痔瘡、息肉怎麼辦?會不會變成大腸癌?
除了事前準備、定期檢查,看懂檢查後的報告也很重要,尤其是當報告出現「1度痔瘡」或「輕微痔瘡」時,也不用過度驚慌。
「我們要先釐清,只要是成年人,痔瘡起跳就是1度。」鍾醫師解釋,痔瘡總共分成1~4度,隨著數字越大症狀也就越嚴重,除非是剛出生、血管細膩緊緻的嬰兒才有0度:「就像我們都可以接受成年時與嬰兒在各方面都大不相同,肛門的數值呈現1也就不奇怪,甚至用白話來講,它代表著你有一個『正常健康的成人肛門』。」但就算檢查結果大於1,或是發現有痔瘡脫垂的現象,鍾醫師也認為只要對於生活上不會造成障礙,就不必太過擔心。
「這個痔瘡跟大腸的瘜肉是不一樣的東西。」鍾醫師解釋:「大腸瘜肉可能會有高度增生而癌變的可能性,但痔瘡就是痔瘡,它永遠都不可能變成癌症。」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