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長是痛源分析的劉昱呈醫師,本身具有物理治療師的資格,在物理治療領域中偶然發現中醫的神妙,決定人生再升級,是少數具有物理治療專業的中醫師,研究痛源的同時,劉醫師也對步態很有心得,因為痛跟步行的姿勢大大有關。
究竟走路與身體疼痛與健康的關鍵為何?又有哪些功效?劉醫師一次解析!
關鍵一:走路可以治病
劉昱呈醫師表示,平常我們走路時,呼吸會隨著運動愈來愈深,因此也就能藉由呼吸刺激內臟,「等於在幫內臟按摩」,有助於增加心肺功能、鍛鍊心臟搏動的能力以及循環能力,以達治療效果。
關鍵二:走路可看出身體生病
雖然目前還沒有確切設立病名,但劉昱呈醫師指出,在國際研究中的確有發現功能性扁平足,也就是足弓塌陷會影響整體骨架,甚至一路影響到顳顎關節,顳顎關節的疾病有可能是因走路而產生的。
關鍵三:走路時腰腹要穩定
任何的活動必須都要有穩定端及活動端,走路也相同。劉昱呈醫師說明,走路時我們的腰腹看似沒有活動,但其實它們必須為了穩定做很多事,才能讓四肢達到活動的功能。
關鍵四:飯後百步走,活動九十九,但要注意時間
劉昱呈醫師提醒,飲食入胃後,必須要磨碎及排空,這些工作都需要血液的灌注。而在中醫也認為,當器官執行消化的功能時,也需要散布至四周,因此我們應該避免在飯後立刻行走或做劇烈運動,才能讓腸胃好好的工作。「可視個人的消化功能而定,但一般而言飯後2~3個小時會是比較好的走路時間。」
關鍵五:從鞋底看步態
日常可從常穿的鞋子底部觀察自身步態,劉昱呈醫師表示,是否有不平均的角度或從鞋墊看有沒有特別磨損之處,看出自己平常是如何走路的,「也可以拿給專業評估。」
除了觀察鞋底之外,我們也能透過一些簡單測試,觀察自己是否有「單腳支撐」的能力,劉醫師表示,人在行走時有超過一半的時間都是用單腳支撐,如果沒有這個能力,可能導致下列包括骨盆歪斜、背部前後移動等問題,進而造成關節磨損及軟組織的傷害。
下一頁醫師傳授5招自我檢測,看看自己身體穩定度夠嗎?走路姿勢如何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