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後,容易引起痔瘡
不只便祕,痔瘡也是許多女性容易碰到的問題,尤其孕婦更是有高達70%會有孕期痔瘡的困擾。「因為在懷孕當中,骨盆腔會充血,加上寶寶長大的過程中腹壓會增大,肚子往下壓、下面又充血,自然而然就會把直腸的壓力升高,有痔瘡就容易顯現出來。」但鍾醫師也補充,這樣的痔瘡有一半會自己痊癒:「至於另外一半就會需要其他幫忙,因為撐久了也可能會回不去。」
雖然證實懷孕會增加罹患痔瘡的機率,但鍾醫師也澄清,有人以為「自然產會讓痔瘡變大」的說法,其實只是迷思。「懷孕當中的十個月,大家醞釀痔瘡的時間都是一樣長的,如果痔瘡醞釀的夠大,不管你用自然產或是剖腹產,它都會出來。」鍾醫師補充:「此外,如果是用自然產,因為過程中會擠壓在當下就會脫出,反而是剖腹產可能會晚兩週才會出現。」因此,若是相信坊間說法,因為擔心痔瘡去更改生產的方式,最後反而會後悔莫及。
懷孕時痔瘡超困擾!孕期痔瘡發作如何自救?
比起一般人能夠尋求緊急手術治療,孕婦反而適合保守治療,因此事前的預防更重要。孕婦想要避免痔瘡應該要多走動,可以的話也建議保持跟平常強度差不多的運動習慣,鍾醫師解釋:「因為痔瘡是一個血流充滿的現象,所以如果血流充滿後都沒有流動的話,就容易形成血塊塞住,就像血栓痔會讓整個痔瘡腫起來。」當已經處於腫脹不適的狀況,必須更重視排便問題。 (編輯推薦:腸道失衡全身發炎!抗炎這樣做,三高癌症一次預防)
「之前提到,因為黃體素分泌會讓腸胃蠕動變慢,因此攝取的纖維質也要比平常更加注意,水份的攝取也一定要充足。」鍾醫師補充,尤其是在冷氣房或天氣轉變時,水分容易在吸收後就轉變成尿意排出,因此會更建議透過攝取石花凍、洋菜凍、愛玉或仙草等晶體狀的水分,更有效率地讓腸胃裡的水分獲得補充,並且能夠讓水分留在腸道中。
若是孕期比較不方便移動的孕婦,可以考慮幾個方式讓血流更順暢,比如一天1~4次坐浴在臉盆裡面,放比體溫高一點的水,浸泡約15到20分鐘。」若家裡沒有浴盆或無法坐浴,也可以改成洗完澡或排便後,用蓮蓬頭的溫熱水稍微以繞圈的方式沖洗肛門周圍約3~5分鐘,沒有次數限制,藉此增加血流循環。
當痔瘡真的不幸發作、出現脹痛感,鍾醫師也建議乾脆直接躺下:「由於重力是向下,如果脹痛時還一直站著,血流當然回不去;這時候如果適度躺下來,反而能讓血流比較有機會能夠慢慢消吞掉。」雖然對於孕婦通常會建議要左側躺,避免壓迫到下腔靜脈血流,但鍾醫師也強調,如果真的忘記要躺哪一邊,只要直接平躺就能幫助緩解不適。
產後痔瘡可以怎麼處理?
懷孕時出現的痔瘡,到底什麼時候才可以處理?鍾醫師表示,其實要看症狀決定。有些痔瘡會在產後隨著骨盆腔及血流恢復到正常就會消失,如果並不特別痛,則建議觀察大概3到6個月,「到時候就算剩下一點點,只要不覺得困擾,就不一定要動手術。」相反地,若是產後就感覺非常疼痛呢?鍾醫師說:「雖然有些老一輩會認為產後不要動刀,但如果真的很痛,就乾脆動手術處理、一勞永逸。」
至於適合動手術的時間,則和生產的方式有關。以自然產為例,由於產後3~5天會陰的腫脹會消退,因此這個時候最適合;至於剖腹產則需要等待傷口穩定,因此14天之後才是最好的時機。然而,這些天數還是需要考量到自身的狀況,才能夠決定確切的手術時間。
最近疫苗新聞導致許多人開始擔心「血栓」,甚至疑惑血栓痔瘡和血栓一樣嗎?下一頁看看鍾醫師的詳細解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