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想著要離開台北,但心中其實沒有任何打算,不曉得下一步該怎麼辦?曾考慮要去峇里島,但是對於一個剛失業的人來說.花費顯得有點貴。最後,黃惠如決定去隻身前往印度。
黃惠如形容那時的狀態:「有點像是有一艘船駛向你,能做的事情就是搭上那艘船,然後奮力地往前划。而船行駛的那條河,也不曉得會通往哪裡,但就是只管奮力向前划去。」
第二、三人生,你仍會是個新鮮人
黃惠如當時到了印度,參加瑜伽師資的訓練課程,她回憶起,當時班上有來自全世界各國的學生,有歐洲來的,也有美國來的,班上只有她與另外一個學生是亞洲人。但是當瑜伽老師問班上的學生,誰之後想當瑜伽老師,她自己是唯一沒有舉手的那個人。
但是,或許命運總是如此出奇不易,後來,一個機會來臨,找黃惠如試教第一堂瑜伽課。她回想起當時的情境,第一堂課就花了三天三夜的時間準備,緊張得都快要吐出來,她比喻,就好像她初入媒體圈,第一次當記者也要約人採訪,電話都講得結結巴巴,當時的情景就像那樣。
嘗試不同的領域,我們永遠得從初學者做起。黃惠如說,她紮紮實實地了解到,原來進入人生中第二個職場,一開始像個菜鳥一樣緊張,做什麼事情都感到非常生手,後來,第二個職場中的第一份工作,沒做多久就被資遣了。
她認為,我們常講的第二人生、第三人生,不會像是遇見人生中的白馬王子那樣,就此一帆風順、從此圓夢。實際上,就像是我們做第一份工作當新人的心態、狀況一樣,同樣要慢慢地累積經驗、技能,才能夠走到越來越上手的那個階段。
同樣的波瀾,用不同方式解決
總會遇到各種難關與挑戰,怎麼辦呢?當一個瑜伽老師,她沒有同事、沒有人分享,導致不知道如何進步。但她想,既然沒有同事,那就自己去創造。所以,黃惠如在網路召集多位瑜伽老師,組了一個瑜伽英文讀書會,共讀英文文章、聆聽Podcast,藉著彼此分享,交換每位老師遇到的不同狀況及經驗。
這是對她來說很棒的交流,不僅讀到更多東西,也了解到該用什麼樣的心態去看待教課。她提到自己讀到一位大師說:「當學生很多的時候,是神告訴我要多分享瑜伽;學生很少的時候,就是是神告訴我要多練習瑜伽。」將這樣的名句放在心中,她認為,雖然自己走過高高低低的起伏、學生的轉換,就像是我們人生會遇到一些波瀾。學著面對、嘗試,總能適時找到一個適合的方式解決。
可以傷心、難過,但記得要先當一個「人」
中年之後,可能都會遇到不同的課題,有些人可能是突然生了一個病、父母突然倒下,又或是小孩可能出了問題。我們可能都會經歷過那些「無助、挫折、難受、傷心」的時候,但這些情緒在黃惠如眼裡,都覺得很正常。
情緒歸情緒,黃惠如說,重要的是,在情緒之後如何撐地的讓自己站起來。她認為,首先要有「韌性」,讓自己復原,然後可以去設一個新的節點,思慮自己在那些情緒過了之後,能不能走另外一條路。
難怪她在新書《活好》寫到:「每堂瑜伽課最後,我都會請同學們將手貼在心的位置,『謝謝身體,謝謝呼吸,謝謝自己,謝謝自己的不容易』。」每個人背後都有故事,每個人都不容易。我們都知道自己要堅強,但不是光靠自己告訴自己要堅強,她認為一開始需要一段時間好好地休息,「先讓自己當回人吧。」先當成一個人,真的好好吃飯、運動、睡覺、呼吸,將自己的身體都照顧好了,心理比較有變強壯的感覺,才能幫助自己再次去面對不同挑戰。
從記帳開始,找到生活中的幸福感
轉換跑道後,黃惠如發現,當自己不再這麼為錢工作,她認知到自己的支出好像不需要那麼多。回憶起以前,工作壓力大,周末都要去SPA,每年都要出國旅遊、吃大餐,可能在路邊看到喜歡的小東西就買回家,但也因此,錢就這樣一點一滴的流掉。
當時這樣的花費,當然也會覺得無所謂,因為上班一直都會有收入,但現在可不是。因緣際會之下,黃惠如開始利用手機APP記帳,發現非常有意思,更重要的是,雖然現在收入不再這麼穩定,卻感到自己跟錢的關係更加緊密。
很多研究發現,記帳之後,生活支出會減少2到3成。黃惠如說,這個數字看似不多,但只要想到有哪個投資可以有這樣的回報,自己就很樂意記帳了。同時,記帳也能了解自己生活最基礎的生存大概會花多少錢,她發現,自己可能一個月就大概是8千到1萬出頭基礎花費,這帶給她心理壓力非常大的解脫。
黃惠如也因為記帳,心理非常清楚自己的每一筆花費,究竟是真的迫切需要、還是像以前一樣,只是報復性消費?藉由記帳,她找到能讓自己更有幸福感的生活方式,她笑著分享,「像最近不斷下雨,天氣終於放晴。你把窗子擦一擦,或是終於把一直雜亂的抽屜整理起來,丟掉一些東西,其實會找到其它跟以前不一樣的幸福來源。」
釋放緊繃僵硬,3招瑜珈放鬆肩胸
如果你仍處於繁忙生活,時常感到肩膀、胸口緊繃、悶悶的,黃惠如老師教你三招平時就能做的練習,而且不用瑜珈墊,只要一面牆就能幫助你做到,不僅放鬆緊繃,也練習放鬆自己的心情!
- 【第一招】面對牆,距離一個腳掌,雙語肩同寬向上扶牆,將胸口去接近牆面,感覺首向上延伸,並將坐骨向後推,加強伸展。可以依照個人感受,往前、往後調整腳離牆面距離。
- 【第二招】身體側面離牆面一個手掌寬,離牆近的手向後上方45度伸直。外側的手從身前放到另一側的肋骨上,吸一口氣,慢慢吐氣並用手將肋骨往外推,並保持正常正常呼吸。
- 【第三招】身體與腿部成90度,雙手與肩同寬往前推牆,坐骨往後延伸。感受肩膀、胸口的伸展,並維持正常呼吸。
參考資料:《活好》/黃惠如/重版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