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需要多少人持續工作?

首先要看的是台灣整體的勞參率,這意思是台灣超過15歲以上的人口,包含工作以及失業者都算入勞動人口中,所以啃老族或者遊手好閒的紈絝子弟都屬於勞動力,接著再跟全台灣人口做對比。目前整體勞參率為59.3%,以最新人口總數2,340萬人來計算,總勞動力等於是1,388萬人。

那麼實際上整個國家需要勞動力?國發會已經幫大家算出答案,2024年25-54歲的人口需要有893.6萬人工作,而55歲以上需要226萬人。但2030年就開始變了,25-54歲的人口需要854.1萬人,少掉39.5萬人,不過別高興得太早,因為55歲以上的工作人口需要291.8萬人,相將於2024年增加65.8萬人,看得懂這個意思嗎?簡單說就是把25-54歲變老之後的人抓過去補,也不夠,因為39.5萬人,還少了26.4萬人,這些人就要從退休族或者沒在工作的人抓出來補。

再來看看台灣人口結構圖,這邊很清楚可以看到20歲到69歲之間的級距,每五歲分成一組,都有接近兩百萬人,超過兩百五十萬人的年齡層為40-44歲,這個年齡層有最多的人口。至於屆退者可以參考60-64歲這個區間,目前大概有175.5萬人,但相較2011年的117.5萬人,整整多出58萬人,所以這些人如果都退休了,國內勞動力肯定會產生非常巨大的缺口,看看後面更年輕的人口,剛出生的0-4歲小孩已經是百萬保衛戰,少子化加上高齡化是國安等級的重大危安,比什麼股市崩盤更可怕!也難怪這幾年台灣出現「延退」的聲音,不過重點是台灣社會結構屬於高勞力密集,很多人從年輕被操到老,身體都幾乎壞光光,人生後期都把賺到的錢拿去醫院,想繼續再操這些人,可能也相當困難。
但我們先換位思考一下,不談國家退休金是不是夠養大家一輩子,會不會倒閉這件事也先忽略,真正最大的重點是勞力缺口快速放大,也難怪政府今年開始找即將關閉的大學合作,開出一堆「第三人生」大學,因為這樣就能確保55歲以後的人口還維持在職場中,不僅趨緩了勞退倒閉的問題,當這些高齡人口學到不同技能,轉換工作跑道也不再需要付出龐大勞力,就有機會持續回到職場工作,榨出更多生產力。
你有多少把握能如期退休?

接著再來看看新生兒出生率,以2025年回推65歲即將退休的人,這等於要看民國49-50年之間出生的小孩數量,接下來就是這批戰後嬰兒潮即將退休,所以從每一年出生的情況,我們也可以推測接下來每年會退休的人口大概有多少。上面我幫大家匡起來了,民國50年的出生人口是42萬人,民國60年、70年分別有38萬人、41.5萬人,取一個中間平均值,大概就是40萬人,所以時間軸放到現在,等於台灣每年都會多出40萬人退休,這些高齡者就不再是主要勞動力,根據政府定義,包含家務者、求學階段、高齡、身心障礙都屬於非勞動力,企業及政府才會出現「法定工作年齡」延後的聲音,而且勞退基金從60歲就可以開始領取,而55歲又有15年實際工作經驗者也可以領,考量台灣靠勞力工作的人口非常多,這也導致台灣高勞參率相當低,因為年輕就是操到死,如果操到老又沒死,就不想工作了,只想領退休金好好休息而已。

以中高齡的勞動力人口來看,整體平均勞參率大概是45%附近,從2023年來看,45-64歲之間的勞參率是66.35%,換句話來說,大概有三成的人已經退休或轉為家管,不過這也很正常,畢竟軍人用命來換終生俸,最短只要花20年就能取得資格,所以大概40多歲就已經退休了,另外台灣高度勞力的工作也不少,好比你是年薪幾百萬的竹科工程師,從年輕畢業做到40多歲,通常超過一半都會出現身心疾病,嚴重者甚至會猝死,如果這樣看下來,似乎也很合理。但如果以年齡層來看,勞參率最高的是45-49歲約85.41%,而後續遞減,50-54歲降到77.19%,55-59歲再下修至61%,60-64歲已經屆退就剩下40.55%,而65歲以上就剩下9.91%,不過這個是以2023年來看,如果跨年度觀察又是另外一番風景。如果把每個年齡層區分開來,再從近十年的增加幅度來看,60-64歲勞參率從2013年33.42%一路成長到2023年40.55%,一共增加7.13%,而且每個年齡層都是如此,尤其是50-54歲更來到8.92%,這個年齡層暴增其實也很合理,想想看,如果你在40-50歲之間退休,本來生活花費都好好的,結果突然一個疫情造成大通膨,導致本來被動收入不夠花用,不管是要打工或者再找事業第二春,是不是就會老老實實再重返職場工作?

以實際就業的人數來看,60-64歲2013年有43.8萬人,而65歲以上的人口有21.9萬人,來到2023年分別成長至68.8萬人、41萬人,所以工作人口確實呈現高齡化,因為本來年輕的就業人口,隨著慢慢邁入高齡之後仍必須工作,所以國內就業人口也出現老化現象,十年期間,60-64歲屆退的工作人口增加25萬人,而65歲以上理應退休卻還在工作的人則增加19.1萬人,未來勞動人口高齡化也勢必會持續下去。
我們用簡單一點的方式來計算,如果接下來每年至少有40萬人會退休,不包含超過65歲延後退休者,這也可能增加退休人數,但參考65歲就業人口的成長性,十年增加19.1萬人,簡單算平均大概是2萬人,這等於勞力人口每年因為屆退而少掉40萬人,但高齡者每年要補2萬人回到職場工作,這其實就有一點「抓交替」的味道,等於每年退休20個人,有1個退休者要回來工作,而且未來回來工作的人可能越來越多,而且政府也不希望勞力人口流失太快,所以開始砍年金並拉高在職薪資,重點就是讓你延後退休,如果倒霉一點也沒錢,是不是連退休都沒機會?答案絕對是肯定的,不用退休幾年再回來,沒錢,就直接工作到老吧。
最後整理一下結論,把前幾週的專欄串在一起,你有發現一個狀況嗎?那就是目前社會運作的制度,不會讓人離開休息,而政府已經預測未來勞動力必須提升,那麼勢必會挖出家管及退休族,藉此補平少子化的勞動力缺口,再加上現在開始每年都會有40萬人滿65歲要退休,人力缺口也跟不上,所以最終大家還是都持續工作到死,不只是你缺錢而已,國家也缺勞動力,加上有錢人的企業需要「員工」,所以身體不好了不用擔心,有錢人會繼續蓋醫院加強醫療技術,讓你活更久,醫療費用還不起?別擔心,有錢人提供就業機會讓你償債。
順便考量通膨這件事情,是不是也是一種人為?如果國家不要為了刺激經濟,讓有錢人更有錢,讓市場自然出現景氣週期循環,那麼本來的退休族,無論收入或存款仍夠用,但為了逼出勞動力,全世界都在撒鈔票,崩盤也不崩盤了,有錢人滿手資產變得更有錢。因此有投資的人,可以享受資產成長,但不投資的人就會開始被懲罰,因為通膨加劇就等於資產成長,而生活開銷也會隨之而成長,所以你不投資,那就工作到死,即便選擇賺很多錢的職業也沒用,因為都要用身體或生命來等價交換,而且因為生活開銷變高,最終也只是把這些錢奉送回到資本市場而已,全部都是白忙一場。
本文授權轉載自「玩股網」 原文出處/退休族每年有兩萬人重返職場!台灣高齡勞參率準備衝破一成大關?
作者簡介:玩股網是台灣最大投資教學平台,成立於2008年金融海嘯後,提供投資人市場資訊、投資工具、觀點分析與社團實戰教學為主。幫助投資人賺錢是我們所致力的目標。網站每月超過百萬人造訪,會員超過35萬,自製Podcast節目就是愛玩股,下載數超過300萬次。未來將持續更優質的服務給廣大投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