佇立在仁愛路上,大量引入林蔭大道自然光和新鮮空氣的富邦福安紀念館;以織布機飛梭形狀呈現輕盈、快速感的烏日高鐵站。
再往南走到高雄,新近竄起的高雄流行音樂中心,白色主體猶如高高捲起的海浪,搭配周邊珊瑚礁群和鯨魚意象的建築,呈現「海洋文化」的城市性格。從北到南,全都出自他的手筆。
內斂安靜、不喜張揚的建築師翁祖模,卻有個從小就生活在鎂光燈下,縱橫演藝圈超過半世紀的妹妹,「哥哥真的太低調,從不對外宣揚,」旅日紅星翁倩玉說,有次她坐上哥哥開的車,繞行台北街頭,「他一路說這棟是我設計的、那棟是我設計的,我說,哥哥你要講出來,不然誰會知道?」
75歲仍每天進辦公室,持續有新作品、參加公共建築競標
外界眼光性格截然不同的兩人,對創作有著相同的堅持。從25歲開始拜師學習版畫,今年73歲翁倩玉至今仍持續不墜,翁祖模也從未停下建築設計的腳步,「我從頭到尾只有一個工作,也是我的最愛,」他到現在仍不時有新作品,參加公共建築競標。
「要有創意,勢必要有體力,」現年75歲的翁祖模說,他最近開始感受到體力比較差,「體力到某一程度時,自己要認知,時間到了。那時候就要交給有體力、有創意的人。」
那會是甚麼時候?「5年後吧,不可能這1、2年,」眼前這個說話溫文、髮色斑駁卻仍硬朗的建築師說得斬釘截鐵,他到現在仍維持每週五天到辦公室,信義路的事務所內擺放各式各樣的建築模型,每一個都蘊藏他的心血,即使有的未獲得業主青睞,仍呈現他對理想建築的想像與思路。
一輩子專心做一個工作,建築作品幾乎都在台灣,但一般人所不知道的是在日本成長、在美國完成學業,翁祖模在32歲初到台灣時是不折不扣的「外國人」,中文聽、說的能力有限,文字閱讀趨近於零。
他的前半生猶如飄零在美、日之間的異鄉人。父親翁炳榮為前中視節目部經理、中廣駐日代表,翁祖模和翁倩玉從小就讀日本的美國學校,「當時爸爸希望妹妹當外交官,要我走電機這一條路,」翁祖模回憶,因為他認定走建築沒有飯吃。但兄妹都沒有順著父親的安排。
從小喜歡用木頭雕刻三度空間模型,翁祖模對電機雖沒興趣,仍硬著頭皮考大學,無奈物理成績太差,他隨即轉往美國,在完成伊利諾大學建築碩士學位後,進入美國的建築師事務所,從最基礎的繪圖做起,並接連取得伊利諾州及加州兩張建築師執照。「爸爸也只好認了,還送我一台相機,」翁祖模說。
32歲回台灣「從0開始學」也不嫌晚!下一頁看翁祖模如何靠妻子的支持走上建築師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