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水煮青蛙」的環境自在舒服,卻引發中年危機
「當大環境很平靜時,我偶爾會感覺到內心的不安、躁動,好像自己還可以再做些什麼;但要做什麼,我就沒再細想,因為覺得我不需要嘛,現在都很順利,我就這樣子好好活著就好。」靳秀麗表示。
與靳秀麗認識30多年的媒體人胡毋意觀察,靳秀麗在轉換到大愛電視台之前,都在非常競爭、甚至為了收視率會不擇手段的商業電視台;以淨化人心為使命的大愛電視台則很符合她的信念,是一個能讓她感到自在、舒服的環境。
然而,靳秀麗形容,就像「溫水裡的青蛙」一樣,處在安逸環境中而不自覺,直到2015年數位海嘯的到來,衝擊所有產業。
當時傳統媒體紛紛力圖轉型,她也帶著團隊一起調整。儘管自認足以勝任接下來的挑戰,但她心裡開始出現「世代交替」的聲音:「應該讓更數位化的腦袋來帶領大家」、「我不應該繼續賴在這裡」。
「可是,工作就是我的全部,不只是一個工作,更是成就感的來源,我也很享受,要是沒有工作怎麼辦?65歲被迫退休怎麼辦?」靳秀麗回想那時的心境,語氣愈來愈急迫,「而且退休後如果活到100歲,還有35年這麼長的時間,難道就這樣過日子嗎?」她一想到這些就很害怕、焦慮,決定想辦法延續自己的職涯。
靳秀麗在大愛電視台貢獻15年,找到歸屬感,曾無法想像離開這裡自己還能做什麼。
(圖片來源:大愛電視台)
有意識地重新盤點人生,才能看懂內心真正的需求
靳秀麗透過大量的閱讀來蒐集資訊,愛爾蘭成人教育學家凱利(EdwardKelly)提出的「第三人生(ThirdAct)」概念就深深影響她。
她解釋,第一人生是成長學習時期,依賴父母與身邊的人提供所需;第二人生是成家立業時期,成為供給者;到了第三人生則是傳承、付出與貢獻。「第三人生不是年紀到了自然發生,必須有意識地回顧生命,整理歸納對自己而言真正重要的事。」
她開始思考未來想過怎麼樣的老年生活,羅列自己的條件、想做的事,再慢慢收攏。比如,她希望像伊莉莎白女王一樣「工作到最後一刻」、想與人互動、想幫助他人,喜歡心理學、園藝、正念引導,接著將這些整合起來、一一釐清。
靳秀麗強調,這個重新盤點人生的過程急不來、甚至還頗煎熬,但能讓自己看懂內心想要的是什麼,「時間到了,你就能做決定了。」
像她自己就受到一些外在刺激,因而選擇走向心理專業。她曾擔任訪視志工走進弱勢家庭,發覺很多心理因素造成的問題是金錢及物資無法解決的;也曾遇到同事被情緒困住,自己能做的只有陪伴、聊天,不知道如何進一步幫助。
「有一天我腦中突然『叮』的一聲響起:我年輕時候就很想做心理師啊!」靳秀麗眉飛色舞地說起曾經遺忘的夢想。儘管如此,當大家都跟她說「很難考喔」、「要投資4年喔」,仍讓她遲遲無法下定決心。
「聽了會受影響,但要學會靜下來思考。最後還是得扣緊自己最核心的需求,也必須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才不會被別人的意見拉走。」靳秀麗表示。
她明白自己願意踏踏實實地進行系統性學習,再扣回初衷:希望工作到最後、希望這個專業能幫助別人。55歲因為中年危機而覺醒的她,經過一番內心的拉扯,57歲考上東吳大學心理學系碩士班,開始4年工作、念書與實習交織的生活。
誰說有了年紀做什麼都卡關?下一頁告訴你「做自己喜歡的事,幾歲都能享受全新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