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到「咪咪」還是「咕嚕」?為什麼別人聽到的和你不一樣?
影片中的女子後來也公布答案,其實她的愛貓叫做「咕嚕」,那到底為什麼這麼多人聽成「咪咪」?
YouTube頻道「海森堡HEISENBERG」日前發佈影片講解原理,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其實主要是因為「音頻」在搞鬼!影片中,海森堡特地拉出不同音高分析,發現對高音頻較敏感的人會聽見「咕嚕」,對低音頻較為敏感的人則會聽見「咪咪」。 (編輯推薦:你是什麽菜?社群超夯超萌「蔬菜版心理測驗」,9題測你的性格、優勢、速配夥伴)
那為什麼每個人對聲音的敏感度會不同呢?《民視新聞》採訪聽力檢測專家何小妃,她指出每個人聽到的音頻本來就不一樣,有些人本身就比較聽不到高音頻,還有像是ㄕ、ㄓ、ㄖ等字容易聽不清楚,不過何小妃也坦言,這種聽錯名字的狀況並不是疾病,只是單純對聲音的敏感度不同而已,不用特地為此跑去做檢查!
此外,每個人的成長經歷不同,包括記憶、母語及語言認知都會有所差異,因此也可能會影響到大腦做出不同判斷,例如在看影片前看到有人說「主人說的是咕嚕」,大腦可能就會下意識發出「我等等會聽到咕嚕」的指令,因此無論能聽到的音頻高低是什麼,結果都會像是咕嚕!
不過,聽到的音頻與年紀其實也有關。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常務理事羅明宇表示,60歲左右的老年人,大約有30%會對辨別高頻尖細聲產生輕度困難,等到了80歲,就有近6、7成的老人,高頻聽力損失達到50到70分貝。
先別管咪咪或咕嚕了,熟齡族注意別讓聽力影響腦力
此外,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的文章提醒,老年人對高頻聲音的敏感度下降,再加上大腦中樞的辨識力變差,增加語意辨識的困難,這也是為什麼長輩容易聽不懂別人在說什麼的原因。
根據國健署網站提及一篇研究指出,熟齡族聽力退化後,容易因為溝通漸漸出現困難、變得較為封閉,進一步使大腦認知功能減退。試想,以前都可以很尋常地和對方談天說地,有天開始聽不清楚對方在說什麼、需要重複講或放大音量,對方還可能露出不耐煩的表情,久而久之難免有些情緒低落,不少人也會因而影響溝通的意願、且逐漸拒絕社交活動。
哪些聽力退化的訊號該警覺?
國健署表示,如果長輩在生活中,如經常出現與人交談聽不清楚、沒聽到鈴聲漏接電話、看電視或聽收音機被認為太大聲、需要對方提高說話音量或再說一次導致心情不佳,甚至不想去參加聚會或活動等情形,有可能是聽力損失問題,建議及早介入處理,找耳鼻喉科醫師及聽力師進一步檢查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