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運動是不花錢的投資
持續運動可保身體健康,等於可以到處趴趴走、少花醫療看護費,等於少存一些退休金,等於降低賣肝的年數,即可提早自由、拿回人生主導權,享受樂活人生。
提早退休樂活公式:
持續運動=身體健康=世界趴趴走=減少醫療看護費=少存退休金=提早退休
上述公式簡單易懂,運動是不花錢的投資,而且是無本生意,為何不行動呢?
從上面的故事可以看到,老夫妻強調自己是理科出身,對退休有規劃,但是他們忘了運動這件事,雖然他們剛退休時會出去玩,但低強度的玩樂並非運動,沒辦法提升肌力、心肺功能,當突然生了一場病後,就發現體能像斷崖式的下滑。
我剛退休時有次登山摔倒骨折,開完刀隔天醫師就叮嚀我要動腳趾頭和抬腿,醫師說骨折要修復三個月,如果三個月都不動的話,肌肉萎縮的速度很快,有適度的讓肌肉保持活動,才能減少肌肉流失,我很聽話照著醫師的醫囑,痊癒後仍然可以分辨出一隻腿粗、一隻腿細,拆了石膏後積極的把晨跑當成復健,體能完全是打掉重練,必須更加努力才能恢復原來的狀態,一年後我的體能更強了,印證了「打斷手骨顛倒勇」這句話,可想而知,如果觀念不正確,就會產生許多後遺症。
我有位60多歲的同事,有次有事相求,我要求他一起去走步道才要幫忙,逼他跟我去運動,在去步道口的車程中,他一直強調自己每天運動一小時很注重健康,在口頭上就抱著不認輸的死要面子。
我帶他去走產道型的步道,避免上下樓梯讓他膝蓋不適,結果他走沒10分鐘,就一直說想回頭,原本走到第一涼亭只要15分鐘,跟他卻多花了一倍的時間,原來他說每天的運動是伸展操,並沒有練到心肺功能和肌力,有點陡的路就氣喘吁吁,肌耐力不足走一點路就累。
肌肉量會隨著年齡迅速流失,若到60多歲還沒意識到,要把肌肉養回來、肌力練回來,更是要加倍再加倍的努力才有可能讓體能逆轉,可惜多數人都貪圖輕鬆,以為做幾下柔軟操就叫做有運動了,到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
2.老後心靈健康不容忽視,老前就要先調整心態
很多熟齡族老後會陷入憂鬱、有許多抱怨、很多不滿,無論是身體上、心靈上已不若年輕時的靈活,在無法調適時,就會出現一些令人不解的行為或言語,讓人感到難以相處。
老夫妻找不到喜歡的看護,兒子卻認為父母是不願花錢或不好相處,這也反應很多熟齡族的狀態,他們有固守的生活習慣與觀念,不容易跟外人融合,看別人都不順眼,覺得自己理所當然。
從老先生的字裡行間,我看到滿滿的憂鬱,雖然他認為已理性安排自己的生活、說服自己要靠自己度過餘生、不給子女添麻煩,但情緒上他們只是在壓抑自己,並沒有真心喜歡自己的選擇,顯見老夫妻的觀念仍十分守舊,覺得去養老院居住就是等死,人生正在倒數計時。
從老夫妻養老院的收費評估,應該是一間具規模的養老院,裡面應該有完善的設施,像是健身房、交誼廳、廣大的庭院可以活動,許多課程可以學習,很多同齡層的朋友可認識,根本不會無聊,應該用渡假的心態入住,而不是坐牢、等死,尤其老夫妻還可以自理,行動自由度仍然相當高,心態若沒調整好,走到哪、住到哪都會不開心。
3.趁年輕培養適應環境的能力
老夫妻原本打算在自宅養老,因為找不到適合的看護,不得已才選擇了養老院,心態上來不及調適,這點是多數人看不到的危機,以為有房產就可以解決所有的老後問題。
粉圓妹很早就決定不要被房子綁住,老後立志要住養生村,趁年輕時有較佳的適應與調適能力,到處趴趴走開拓視野、累積經驗,保持接受新事物的好奇心與彈性,就不會躲在框架中鑽牛角尖,就算是居無定所住旅店,也可以找到自己的人生樂趣與活力。
4.
旅行治百病,鼓勵父母出遊是最聰明的做法
「照顧者不用犧牲自己 」其實照顧長者並不表示要犧牲自己的理想,像龍應台、吳若權、張曼娟…等幾位名人,目前也都處於照顧者的階段,但他們都能把照顧責任與個人發展兼備,這表示方法是有的,用心去思考也許就能找到那個平衡點。
另外,我想到一位讀者的來信,她說看了我「居無定所實驗計劃」在花蓮LongStay的生活,告訴她的父母,願意幫父母訂房,效法粉圓妹到台灣各地體驗生活,沒想到不但父母一口答應,手足們也很支持,我看了真心為她感到開心!
對的,如果你是處於三明治族群的夾心層,鼓勵父母出遊是最聰明的做法,旅遊可以治百病,因為沒時間煩惱了、心情開朗了,兒孫輩的日子也會輕鬆很多,這筆旅費絕對是最好的投資。
如果您是長輩,愛護兒女最好的方法就是照顧好自己,多運動、多學習,把退休生活過得精彩,不要整天在家裡對子女叨叨唸,讓子女生活備感壓力。
旅遊可以增廣見聞、身強體健、延緩老化、拓展人際、吸取新知、心情愉快、消除百病…,好處太多太多了,熟齡族一定要親自來體會。
本文授權轉載自「粉圓妹趴趴走」,原文出處/ 【退休理財】三明治的中生代,該怎麼安排自己?粉圓妹:樂活退休不只是財務問題!
作者簡介:粉圓妹,從20多歲靠吃止痛藥才能走路,到41歲愛上運動、43歲退休展開新人生,現在則是過著「居無定所」的旅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