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禮儀公司「冬瓜行旅」負責人郭憲鴻(小冬瓜),從小跟著父親的禮儀公司在殯葬現場長大,國小就協助告別式備貨,國中開始搬運遺體,一度以為已經很清楚生離死別是怎麼一回事,在父親住院短短三週就離世後才發現,對於遺產分配和遺物處理的瞭解、對於死亡與善終的準備,自己有多麽不足。
經過具體思考,他歸納出善終5種需求、與人生終點前該動手整理的單程行李,而這份「離世清單」不光要定期更新,也是自己最後的人生功課。
經過具體思考,他歸納出善終5種需求、與人生終點前該動手整理的單程行李,而這份「離世清單」不光要定期更新,也是自己最後的人生功課。
道別的時間往往很倉促,從小接觸殯葬業的我應該比誰都清楚,但身在其中的時候,才明白事情並不如想像中簡單。
得知父親罹癌的消息後,醫師原本評估父親應該還有半年的時間。
我和父親誤以為還有很多時間可以處理身後事,卻沒想到病情惡化得比想像中要快,父親從住院到離世的時間只有短短三星期,什麼都沒來得及交代就走了。 (編輯推薦:爸爸過世,房子要給配偶還是兒子繼承?錯一步竟多繳10倍稅金!專家教節稅秘訣)
從小殯葬現場長大 父親驟世才知道「原來我什麼都不懂」
父親走後,我除了要面對父喪的衝擊與悲傷,各式各樣的煩惱也接踵而來,其中最令我頭痛的,就是處理財務問題。
我是父親的法定繼承人,在三個月內必須決定要拋棄繼承還是限定繼承,然而我對父親的經濟狀況一無所知,根本不清楚父親到底資產多還是負債多。
當時國稅局不像現在有一站式查詢金融遺產的服務,於是我只能透過一些聯徵線索,猜測父親大概和哪幾間銀行有往來,接著再一一去查詢與結清帳戶。但是每家銀行的作業方式不盡相同,有些能夠跨行處理,有些則要到原開戶銀行才能辦理。 (編輯推薦:爸爸驟逝留下哪些遺產債務,他一問三不知!為何50+要定期整理資產?秒懂國稅局不會告訴你的事)
為了處理父親的帳戶,我只能土法煉鋼,一家家跑。
印象很深刻的是,有次我大老遠跑到中壢某家銀行去結清,到了那邊之後,才發現原來這個帳戶已經很多年沒有使用,裡頭的存款只有兩千多元。
我不是嫌金額小,而是如果知道這個帳戶並沒有定期扣款、繳稅等需求,我會優先把時間拿來處理更緊急的事情。
直到父親過世,我才第一次面臨生死的重大議題。在這段過程中,我驚覺原來自己對遺產分配、稅務證明、遺物處理等問題一竅不通。也猛然意識到,假如有天我走了,一定會為太太和小孩帶來困擾。
於是我開始具體思考,在生命結束之前,我能為自己做什麼?我能不能預先做好準備,減輕太太和小孩的負擔,好讓他們日後不要重蹈我的覆轍,面對和我相同的窘境?
思考善終的五種需求 預先準備是減輕心愛家人的負擔
有了這樣的想法之後,我把所有我離開之後,可能會成為困擾的項目一一列出來:
- 公司怎麼辦?客戶怎麼辦?工作夥伴怎麼辦?房貸怎麼辦?保險怎麼辦?
- 太太知道我有哪些銀行帳戶嗎?知道我的保單放在哪嗎?
- 我要穿什麼?有適合當遺照的相片嗎?要採取土葬還是環保葬?舉行哪些儀式?
- 萬一有天我變成植物人,要不要繼續活下去?
- 我的社群帳號怎麼辦?D槽裡有沒有不能被發現的祕密?(笑)
光是這樣隨便想想,就發現令人焦慮的事情實在太多也太雜,根本不知該從何下手。
這時,我的腦海中浮現了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人類需求層次理論」。這個理論大多以金字塔的圖像來呈現,從底部到最高層分別為—生理、安全、社會、尊重、自我實現。
於是我參考這五種需求層級,將自己對於臨終的煩惱條列式整理出來,分門別類為:醫療、財務、殯葬、法律、心靈。
1.生理需求:醫療。
醫療是位於金字塔底部,也就是最基本的、最迫切的,我們每個人都會面臨到的需求。像是要不要急救、拔管、捐贈器官等,都是臨終前會遇到的問題。我們每個人對於「善終」的理解與期許不盡相同,和家人難免會產生意見上的分歧。
如果我們能提前和家人討論,病危時到底救不救?哪些醫療行為要做、哪些不要?讓家人充分了解我們的想法,萬一哪天我們真的不幸發生意外,沒辦法用言語或行動表達意願時,家人就會比較有概念,比較不會因為代替我們做決定而內疚。
在現行的制度下,我們也可以提前了解《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和《病人自主權利法》,和家人溝通自己的想法。
2.安全需求:財務。
財務和醫療一樣,都是當我們往生後,家人需要出面處理的問題。我們有哪些往來銀行、帳戶、保單、債務,這些細節我們平常可能不會鉅細靡遺地向家人提起,身後就很有可能造成家人的困擾。
有句話說:「留愛不留債。」我不希望自己哪天走了,還留下一堆爛帳。即使真的不幸有爛帳,也要好好交代清楚,不要讓家人因此而耗費心神,光是為了弄懂債務有多少,就得四處奔波。
把保險、房貸和債務等細項全數交代清楚,做好理財規劃,是希望為家人們撐起防護傘,不要讓他們因為我倒下而煩惱。
3.社會需求:殯葬。
馬斯洛將處理「關係」的需求,歸類於社會需求。所謂的「關係」,涵蓋親情、愛情、友情等人際關係。這樣的需求反映在臨終上,就是殯葬。畢竟葬禮是往生者的道別,處理人際關係的最後一程。
離開時要穿怎樣的衣服、使用怎樣的照片、舉辦怎樣的儀式、播放怎樣的音樂……每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全部加起來卻成為足以壓垮人的大事。只要我們能提前多做一分準備,身後就能讓家人少操一分心。
4.尊重需求:法律。
成就、名聲及地位的需求,對應在臨終處理上,就是從法律角度出發,妥善處理遺產。從遺囑合法性、遺產運用及分配,再到數位遺產,如雲端硬碟、社群平台、電子郵件等影像和文字的處理,都必須考慮。雖然有些人認為提前分配財產傷感情,但只要我們鼓起勇氣,提前面對這些瑣碎的事,也能避免日後家人爭產,甚至對簿公堂的可能。
5.自我實現:心靈。
最後是心靈,同時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死亡是每個人心底最深沉的恐懼,要如何面對,取決於我們有沒有足夠的信念與信仰。死後到底會去哪?要用怎樣的態度面對死亡?要如何向所愛的人道謝、道愛、道歉、道別,讓自己的死亡成為禮物,支持親人繼續向前,都是值得我們好好思考的問題。
死亡雖然是生命的結束,但並不是關係的結束。要如何在死亡後,延續和親人的關係,是我們人生中最後的功課。
教你動手整理自己的「單程行李」!下一頁列出該準備的四類物品...但不能只是把東西扔進行李箱就好,還要定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