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歲黃越綏宣布「斷食善終」走最後一程
黃越綏在臉書透露自己前陣子胃痛到醫院照胃鏡,因為有發現病徵而切片化驗,檢查報告要等兩個星期才出爐,這段時間不少親朋好友都很擔心、甚至哭出來,但她有一套自己的人生觀、生死觀,認為從小沒有夭折已是幸運,活到這個年紀更是得來不易的幸福,「何況在生老病死的常軌上,即使你有拒斥死亡的本能,但怎麼輪也該輪到自己,必須嚴肅的面對未來病與死的身心挑戰。」
她認為,人生病到底就是承接死亡,未來計畫要以「斷食善終」走最後一程,更將此心願托付給致力於傳達在宅善終、臨終照顧知識的醫師畢柳鶯。
選擇以斷食善終擁抱死亡,黃越綏直言:「如此超前部署未必可以解決問題,但至少擁有保留和迴旋的空間,而正面思考和自我建設,就是彰顯對生死價值判斷的能力與態度。」她認為一個人可以隨時為自己的死亡做好準備,是一種福氣和安慰,她過去曾在《黃越綏的高齡快樂學》一書中表示:「死亡的威脅固然令人害怕,但不敢真正的去面對才更令人擔憂。」如果能做到今日生乃幸福,而今日死則圓滿矣,也許正是死亡對生命的意義所在。
最後黃越綏也揭曉自己病況,所幸報告顯示這次是胃食道逆流,發炎而非癌症,「七月怕鬼嚇人,但千萬不要自己嚇自己。」
斷食善終是什麼意思?
或許你會好奇,斷食善終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先從「斷食」二字來看,顧名思義是不吃東西、只喝水,而「善終」則代表能夠尊嚴、安詳地離世,其中也包含停止無效延命醫療、提升末期生命生活品質、完成臨終願望了無遺憾等意義。而斷食善終,則意味著身體經過斷食、脫水的過程,耗盡了營養,想像成電力快用完了、全身運轉也變慢了,因而出現呼吸變弱、血壓下降等現象,最後安詳離世。
行醫超過40年、台中醫院復健科資深教學醫師畢柳鶯,親眼看著有母親走上斷食善終之路,並將多日來的過程紀錄成一段「斷食善終」實錄。原來,畢柳鶯醫師的母親有小腦萎縮症病史,樂觀且積極在家復健十多年,83歲時終究不敵疾病與老化,惡化到進食會嗆咳、生活無法自理、無力翻身,失去了行動能力、也無法做喜歡的裁縫...「當我不值得活了,你要幫助我解脫。」當生命僅餘痛苦,不再有樂趣,且造成家人和社會的重大負擔時,她選擇以此形式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如果安樂死立法已經通過,母親就可免於斷食後期的飢餓和虛弱之苦!」畢柳鶯醫師認為,斷食善終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凸顯尊嚴善終法立法的迫切性,即便我們都聽說過到國外尋求安樂死的例子,但現實層面絕對是困難重重,因為程序繁瑣、費用昂貴、勞師動眾,因此,能在家走最後一哩路的斷食善終,成為一個選項。
斷食往生並非創新,而是復古
近年來越來越多關於「拒絕無效醫療」的討論,其中包含有「尊嚴」的安寧,意味著萬一有天自己老衰重病,可以選擇不插管不急救、不要插鼻胃管灌食。畢柳鶯醫師說,其實在鼻胃管尚未發明之前,老年、失智、重症患者進食困難時,照護者會把食物煮爛弄碎,小口緩慢餵食病人,若有復原機會,自然會愈吃愈多,回到正常;但若情況持續惡化,越吃越少,最後吃不下也喝不下的時候,人會安詳的往生,這就是所謂的自然死。
因此,在《有一種愛是放手》一書中,畢柳鶯醫師表示,斷食往生並非創新、而是復古,恢復人類固有的傳統,因為數十年來現代醫療的介入中斷了這種傳統,「我有幸參與了一些菩薩的斷食往生過程,體會了自然死亡的圓滿無礙。」死亡是每個人都一定會面對的事情,她認為,善終並非遙不可及,條件是必須有所準備,如此一來,「在需要醫療抉擇的時候,能夠理性判斷、做正確選擇。懂得在該放手的時候放手,懂得如何做好臨終的舒適照顧與陪伴,讓亡者安然離去,生者沒有遺憾。」
斷食善終執行的5個必要程序
那麼斷食善終會怎麼執行?畢柳鶯醫師在部落格撰文表示,目前若有家屬求助、希望讓長期插管臥床的病人斷食得善終,她的做法會先經過5個程序:
1.確認所有家屬(伴侶、子女)有此共識(如果需要,可以參考《斷食善終》一書有助形成共識),尤其必須打破關於「病人是餓死的」這個迷思和框架。其實,衰老重症者逐漸減少飲食的過程沒有痛苦,可以安詳往生,不只是為了病人好、是對病人的愛。也是對長期照護者的體恤。
2.請家人在病人耳邊說明要進行的事情,象徵徵求其同意,是一種告別的儀式,同時道謝和道愛。這也是讓家屬心安的儀式。
3.減少飲食的程序建議「5-4-3-3-2-2-1-1-0-0」,這是用常識推測出來的方法,實驗的結果很平順。因為多數人是每天餵六次(或六罐),前面2天每天減少一次(罐),之後每2天減少一次(罐),水分也等比例減少。停止餵食後只餵少數水分,2天後拔管,免去管子造成的不適。拔管後一週~兩週,病人會安詳往生。*至於藥物如何遞減,應徵詢醫師意見。
4.最好在家裡執行,對病人來講身心最舒適,家人也可以好好陪伴最後一哩路。目前多家醫院的安寧病房、或一般安養中心多半不收容斷食往生的病人。
5.有關病人的意願方面,應回顧病人過往對生死的看法,是否有提到其他人這樣臥床拖磨,是他/她自己也不願意的。例如過去曾經留下類似「我不急救」這樣的字條,或是有留下關於醫療自主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