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失智了,還是想照顧家人
女兒雖年紀輕,但她堅持起來倒也讓我另眼相看。
隔天一早,明明還很想睡的她憑藉意志力,自己起床後帶著大大的笑容跑來找我,「媽媽,我微笑地看著你,跟你說早安。」
我也微笑回應:「早安。」
她說:「現在我去整理全家的餐袋,你再睡一下,不要太累。」
看著她小小的身影,我突然理解到,她正在用她的方式表達對我的愛,才會堅持「早上說再見」。雖然是委婉、稚氣、有點笨拙的,卻是她小小腦袋中懂得的表達方式。那一瞬間,我接觸到小孩子的真心。
我想,那些被家屬抱怨「怎麼說也說不聽」的失智患者,或許也是這樣的吧!例如想出門工作的阿公,就算他無法清楚理解自己當下的身心退化,他還是把自己視為一家之主,總想著要照顧家人──他還是那個愛家、顧家,希望守護家庭的父親啊。
我曾經問阿公的女兒:「是不是家裡最近有經濟問題,即使大家都沒說,可是阿公還是或多或少發現了呢?」
阿公的女兒點點頭:「有可能。畢竟我們賺的錢不多,但爸爸生病,媽媽行動不方便,我和弟弟在家就常討論怎麼減少家庭開銷的問題,其實我們都很焦慮。」
我拍拍她的肩膀:「你爸爸之所以老是說要出門找工作,應該是他體會到家裡的經濟困難了。」
想一想後,我這樣建議:「即使你爸爸失智,體力也不好,可是他身為父親那種想要守護家人的心是沒有改變的。我想,若你們要讓爸爸都沒感受到家中有經濟困難,其實很難做到,還不如找時間坐下來和爸爸好好溝通,幫助他理解現在家中用錢是有點辛苦,可是你們都會努力,所以不用他出門去工作;只要他好好在家就能減少你們的壓力,幫助到這個家了。」
從失智家庭身上我總是學到許多,就如我在養育孩子們的過程中,我也愈來愈懂得主要照顧者的心態,也能理解被照顧者的想法。其實,不論是四歲的懵懂孩子,或是八十歲的耆老,不論是抽長中的生命,還是身心退化的高齡者,我們都是人,人性就是我們對家人有感情,因此很自然地我們會想要幫助家人,想讓父母兄弟和子女等一家老小都過得好。只是在我們的文化中,「愛」往往是做得多、說得少,很多時候更是說不出口或說不到位,因而讓家人誤解了。
所以,希望大家都能彼此體諒,多一點包容。很多時候沒說出口的話更真心,而焦慮的情緒底下也隱藏著滿滿的愛呢。
跟長輩用愛就好,不要講道理
有一次,朋友跟我說起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八歲男孩看到桌上的Pizza被吃了一塊,他大怒喊著:『誰吃了我的Pizza?』阿嬤急忙跑出來說:『抱歉,我剛剛太餓,吃了一塊。』男孩說:『你怎麼可以沒經過我的允許,你要向我道歉。』阿嬤因為愛孫,不假思索地就立刻道了歉。」
朋友說:「這孩子真有邏輯,這麼小就有物權概念。」
我說:「他阿嬤吃一個Pizza就要道歉?孩子沒錯,但是整體上怎樣說起來,我都覺得好怪。」於是,我問朋友:「你覺得 感情重要,還是是非重要?」
朋友說:「雖然我理解這孩子,但是現在的我已經不像年輕時的思維了。年輕時總覺得是非對錯很重要,但現在的我,多了些柔軟,也理解有些時候只要不是影響生命或是危急的事情,就讓它過去吧。孰是孰非,沒有那麼重要,傷害了感情就是永遠的傷害。」
如果我們能把感情的重要性放在更前面一點,每次快生氣的時候,先冷靜想想,如何在愛、憤怒、衝突與原則之間拿捏得宜,也許我們跟長輩還有孩子之間,相愛的記憶會更多,擁抱會更多,愛的語言會更多;因為講道理而造成的無心傷害會更少。
本書摘自《失智照護:那些被忽略的失智症患者心理需求及感受》/陳乃菁(高雄長庚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寶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