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適合照顧社區的人,一直在社區裡
在畢嘉士社工的陪伴下,這群熟齡人力,時常額外花時間演練,期許把「工作」做得更好。
像是加入「繪本行動員」的人,就有約定成俗的聚會。初期一周一次,直到今(2022)年,每個人幾乎駕輕就熟才改成一個月一次。「我們會檢討前幾場活動的得失,並為即將執行的場次預作排練。」65歲的駱翠萱說,藉由分享知識、分享經驗,她從夥伴身上學到很多,督促她要做更多的功課。
張惠萍主任說,熟齡工作者責任心強,一旦給出承諾,必定全力以赴,「社工在團隊裡擔任觸媒的角色,一方面陪伴,一方面也在觀察熟齡長輩各自的潛力,適時遞出機會,陪他們一同成長。」
12位繪本行動員,產出12種說故事的風格。帶入台灣俗語和俚語是高惠珠演說繪本的特色。她常以此技巧拉近與長輩的距離。比如她最近很熱衷問長輩台語疊字的相反詞。場景通常像這樣──高惠珠問『芳貢貢』ㄟ顛倒反安怎講?......長輩就會得意地回答她是『臭薟薟』。高惠珠因此常在夜裡自問自答,興奮到睡不著覺。為了把繪本《火燒厝》講得傳神,高惠珠還親自到紙紮店做田調,敬業精神完全不輸當年在郵局上班拿到績優員工那股衝勁。
繪本行動員除了須加強解析、演說繪本的能力,也要培養設計繪本的延伸活動的技能。一場社區活動,畢嘉士派出3位繪本行動員,說繪本、帶體操、教手作各司其職,每個人都有機會在角色輪替中獲得成長的機會。
「有一次帶長者做手指爬樓梯運動,在宮廟前面,場地小小的,可是笑聲好大喔!」駱翠萱說,有些老人家會把『老歲仔沒路用』掛在嘴邊,「繪本行動員到偏鄉執行任務,目的就是希望帶一份快樂給社區長輩。」這些年,這群熟齡人力與畢嘉士一同展開陪伴長者的行動,對自己的社區有了更深的認同與情感。
定義自己邁入高齡,比想像中來得晚
張惠萍主任說,畢嘉士熟齡人力就業計畫,一開始是想向退休者借力量,把關懷帶入更多偏鄉,沒想到後來發現對這些退休者的身心健康發展也很有幫助。
67歲的張蘭英的字典裡沒有『老』這個字。她是畢嘉士永大日照中心兼職的「綠色照顧者」,同時也是無酬的陪伴志工。她無意識地會稱呼和自己年紀相仿的日照服務使用者為「長輩」。無齡的人,保有對生活的熱忱,無論多老,都不認為自己老。
團隊裡最資深的曾敏也不覺得自己老。「我本來很不喜歡76這個歲數,因為76歲在某些地方連想做志工都不行,可是,繪本行動員沒有年齡的限制,它讓我有一種重新投入工作的感覺,找回曾經是老師,那個我很喜歡的自己。」曾敏自信地說:「我不認為76歲是老人,我覺得我還很年輕!」
這是一個活出有意義的第三人生的故事,也是個人與團體、團體與社區,共創雙贏的故事。
本文授權轉載自「畢嘉士基金會」 原文出處/【活出有意義的第三人生】畢嘉士創造「工作」把熟齡推向「無齡」
作者簡介:畢嘉士基金會,名稱取自於「屏東基督教醫院」創辦人之一、曾來台行醫30年的挪威籍醫師畢嘉士。希望繼承他「永不放棄」的信念,傳承「解決問題的熱忱與決心」,擴大整合服務的能量,盡其所能去看顧每一個生命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