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病厭世的案例層出不窮,今年4月初,62歲的淡江大學副校長王高成就傳出墜樓身亡,遺書中便提到因腦部發生病變、無法繼續教學而選擇輕生;曾先後罹患五種癌症的83歲資深藝人高鳴,也於2017年因病痛所苦而走上自殺一途;62歲演員葉雯,也在子宮頸癌、憂鬱症雙重影響下,於2006年投海離世。
【珍惜生命,自殺不能解決問題,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若需諮商或相關協助可撥生命線專線「1995」、張老師服務專線「1980」或衛福部安心專線「1925」。】
為何老年人的自殺率會這麼高?心理、身體健康、社會關係都有影響
國外流行病學的調查顯示,65歲以上的平均自殺率為0.015~0.022%左右,而在台灣的調查結果中也發現,老年族群的自殺率由民國84年的0.025%,到101年已提升至0.0326%,遠高於一般人口的平均自殺率(0.0136%)。
為什麼這麼多老年人走上絕路?從行政院衛生署在《老人心理衛生與自殺防治》的資料來看,長者會想尋死的原因可以分為3大類,其中包括我們常聽到的憂鬱症、久病厭世,以及老後獨居、沒有精神支持等,都是年長者在晚年選擇自殺的因素之一。 (編輯推薦:活得痛不欲生,何不讓我走...你贊成人可以自主決定「安樂死」嗎?從4種面向思索)
1.精神疾患:
長者若有重度憂鬱症、老年期妄想症、器質性腦病變、衝動性控制異常、酒精與物質濫用相關等精神疾病患者,容易有蓄意自傷的狀況,其中憂鬱症的比例最高,不同的研究顯示,約有44%~90%的個案有不同程度的憂鬱症狀,其次為妄想症,約佔15~20%左右。2.身體疾病:
許多蓄意自傷的老年個案都有一些未治療完畢的身體疾病,其中癌友、腦血管疾患患者就很容易出現憂鬱症狀,另外像是慢性疾病如肺部疾患、失能性疾患等,都有機率會引起憂鬱與後續自殺行為。3.社會性因素:
孤立的社交關係是長者自殺的第三大原因,除了獨居生活、沒有維持與朋友的交際習慣外,相關研究發現,配偶去世對於老年人所引起的悲慟反應最為嚴重,尤其是女性配偶死亡一年內,男性老年人的自殺企圖與死亡率最高。【自救】久病厭世怎麼辦?心理師建議「5種做法」不再久病厭世,而是久病成良醫
現代人平均壽命更長,健康狀態上難免有大小問題伴身,經內政部統計,國人目前的平均壽命為80.86歲,但要是長壽的代價是被病痛纏身,甚至是拖累家人負擔龐大的醫藥費,「不如一走了之更自在」的想法,可能就跟著出現。
有久病厭世的心態,該怎麼辦?根據北市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網站,臨床心理師辜浩源建議,透過5件事來找回對生命的熱情,當心理的憂鬱能夠抒發,自然可以脫離厭世的壞情緒,「久病不只有厭世的痛苦,相反的是久病成良醫,成為自己的良醫,其中蘊含著對自己深深地關心與照顧。就像老天爺給予我們人生的考驗...不論疾病的長或短、輕或重,練習接受生病的自己,更進一步地接納已經做得夠好的自己。身體的痛苦或許仍在,但心裡的痛苦卻能在智慧中釋懷。」
1.過好當下這一天:
辜浩源心理師指出,人們常常會回憶過去,或去思考未來會怎麼發展,然而對於久病的患者而言,光是過好當下就已經需要十足的精力,所以如果可以避免一直去思前想後,不如就好好過完今天的每一刻,才能真正地照顧到自己的身體或心情。2.規劃好自己的課表:
為了要充實地過好每一天,辜浩源心理師建議患者可以嘗試安排行程,確保你知道自己接下來要做什麼,從簡單的吃飯、睡覺、看電視開始,到稍微有點複雜的外出參與里民活動、復健活動、寫書法等,都對於擺脫對枯燥生活的煩悶感很有幫助。3.多方學習新事物:
學習新的事物能夠活絡我們的腦部、擴大視野,不過辜浩源心理師也提醒,這邊的學習不是指多難、多堅深的學問,而是從生活中按自己的好奇去學習,就能在找回對生活的熱情的同時,幫自己創造新的價值。4.懂得上半輩子所擁有的價值:
久病的患者常常會緬懷還沒生病前的自己,然後慢慢對生活失去信心,但辜浩源心理師認為轉念思考一下,健康時的確留下了許多無形的價值,但現在正患病的你,該做的不是懷念過去,而是讓每一天都能有所進步,讓生病後的自己也能累積價值。5.適時地向他人求助:
總認為大病小痛不用特別說?辜浩源心理師表示,獨自一人面對疾病其實是很困難的!向愛人、親友或專業人員求助可以提供患者正確的資訊及合適的資源,以及最重要的陪伴,讓因患病而憂鬱的機率再降低一些。【救人】至親、摯友處於久病厭世的狀態,4個方式試著幫忙
那如果是身邊家人、至親、摯友處於久病厭世的狀態,我怎麼幫助他們?綜合長庚紀念醫院網站、夏一新身心精神科診所的衛教資訊,若家中或朋友有久病的老年人,也有4個方法,幫助緩解長輩在久病厭世的情緒下想尋死的念頭:
1.多多關懷:
多陪伴高危險群的老人,或是定期以電話關懷,包括生活起居、鼓勵其走出戶外、聊聊自己的生活等,促使老人發現自己存在的意義,有益身心健康。2.提供身、心、靈的復健:
老年人獲取資訊的管道多只有電視、報紙,在久病出現憂鬱症狀後,往往不知道該如何求助,所以提供老年人適當的醫療資源以及心理諮詢資源也很重要。3.避免有自殺企圖者再度嘗試:
若老年人已有自殺的企圖或行為,就要避免其身邊再次出現會造成傷亡的工具,包括繩子、剪刀、大量藥物等,並且積極治療精神疾病、做好後續關懷。4.給予活下來的理由:
研究調查顯示,對於活下來與因應信念的老人較不會有自殺意念,若能在聊天的過程中提到活下來的好處,像是可以看孫子長大、可以再和家人一起過節等小事,都能改善久病長者對於求死的想法。【陪伴】聊生死5個撇步:談心與同理,遠比「話術」更重要
此外,多年前曾引進英國「死亡咖啡館」的生死關懷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郭慧娟,希望透過「喝咖啡、聊生死」的方式,讓大家學習以正向態度面對死亡,跟長者溝通經驗豐富的她,提到長者的久病厭世,分外語重心長。她指出,若曾有自殺經驗的長者,有將近一半的人,會再度嘗試。因此,當家人在陪伴和關懷久病長者時,「談心」以及「同理」份外重要。
1.建立「談心」的習慣:
有些長者會覺得小孩只是沾醬油式的問候,無法消弭深層的孤獨感,建議民眾和長輩培養「談心」的時間和習慣,引導長者把心中的在意與糾結說出來。2.對長者疼痛有著同理心:
身體的不適或是疼痛往往會讓長者在面對日益降低的生活品質時,感到絕望,當長者表達任何的不舒服,需耐心面對。3.鼓勵長者說出有否想要完成的夢想:
心理治療中有所謂的「意義治療」即是讓當事人找到活下去的意義。4.和長者相處時,多些肢體行為:
例如蹲著或握著長者的手、搭著他的肩、攬著對方,讓他有著安全感。5.在聊天時:
儘量進入長者的生命狀態與他互動,例如可問他「今天心情還好嗎?」「有沒有想要我陪你一起做的事?」「今天在煩惱什麼?」「你種的花好美啊!」多鼓勵對方,也讓他感到,自己生命的大小事,都有親人與他同在。郭慧娟表示,其實長輩並不需要什麼話術,只要配合長者的生命的狀態,進行真誠的對話,會讓長者更有勇氣去面對生死課題,她更指出,華人社會普遍不太習慣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渴望,總是把內心的話藏在心裡,年紀大了,更不知如何談悲傷和死亡,高齡化社會來臨,更需要啟動與推廣「心」的健康,才能讓社會和家庭有能力成為久病長者重要的支持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