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這就是詐騙的陷阱!當品嘉點進「假買家」提供的「假官方連結」後,由於該網站內的圖示、配色與字體都和蝦皮購物平台一模一樣,便不疑有他把姓名、電話、銀行帳戶等個資都交出去,過沒多久還有假冒的銀行專員打電話跟她確認,提高受害者對這場騙局的可信度。
接下來,假冒行員先要求她在帳號處輸入「身分證9碼」並匯款12元,隨即便出現匯款失敗的資訊,10分鐘後,再請她到同樣的頁面操作轉帳,不過這次輸入的不是身分證,而是銀行帳號,以及4萬9988元的款項,然而在匯款完畢後,品嘉才意識到這很可能是詐騙集團的手法,可惜衝到銀行時錢已經被車手盜光,讓就讀政大的她忍不住説:「讀到政大、自詡聰明一樣遭到詐騙!」 (編輯推薦:最強媳婦林郭文艷被老哽詐騙500萬元!3個補救程序,教你把詐騙的錢拿回來)
誰說學歷高、家境好不會被騙?在這社會上,任何人都可能被詐騙
「我很好騙~」別再說只有傻瓜才被騙!品嘉在影片中也直呼:「讀政大、醫生也都有可能被詐騙。」依照警政署統計,目前每年超過上萬件詐騙案例通報,同一位受害者被騙超過一次的案例也層出不窮,到底是真的「執迷不悟」?又有那些心理因素讓人容易落入詐騙陷阱中?一般想像被詐騙的人可能經濟狀況窮困、缺錢、缺乏生活常識與知識,但實際上很多被詐騙的人,家境和學歷都不差,更不乏平時被認為很「聰明」的人。
在理財網站Kiplinger一篇探討「被騙心理」的文章中,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路易斯維加(LuisVega),曾探究容易被詐騙的人的心理狀態,通常在心理脆弱的時候,再理性的人也變得特別容易受到詐騙,可能好比剛失戀、剛失業、遭逢巨變;還有則是對相關領域或產業不夠瞭解的時候,例如不熟悉網路的族群、容易因為不擅網路操作而被欺騙,不熟悉金融相關產業的人、容易投資理財或虛擬貨幣的話術詐騙,交友狀況破碎、在感情需求方面有高度期待的人,容易受到交友、戀愛相關的詐騙。
怎樣的人是容易被騙的人?心理狀態通常有這些共通點
在《你今天被騙了嗎?心理師教你破解詐騙伎倆》一書中,林昱萱、周裕翔、蘇益賢三位心理師以警員林書慶曾提出的「受騙者6大心理」為例,分別為疏忽、需求、迷信、同情、恐懼及貪財心理,而這些心理狀態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
- 疏忽:疏忽也就是「不小心」的意思,包括不小心洩漏信用卡資訊而被盜刷,或是沒發現商家提供的假證照,因而買到不能使用的商品,而這類型的詐騙嚴重的話,還可能會出現假權狀詐騙、冒牌銀行網路詐騙等。
(編輯推薦: 轉帳不小心匯錯帳戶怎麼辦?律師教2招,要回屬於你的錢!) - 需求:在有所求的情況下,急需一個可以滿足需求的途徑,就容易成為詐騙集團眼中的財源,像是創業者會因對貸款、加盟有所求,或是患病者在尋求治療、偏方上受騙,甚至連單身者對婚姻與交友有興趣,進而遭到騙財騙色也算在內。
- 迷信:有些詐騙集團會透過宗教的方式,從鬼怪、消災解厄的角度下手騙取錢財,有點類似於「邪教」的概念,情節嚴重時,還可能出現受害者人財兩失的狀況,千萬不可輕忽。
- 同情:看準人性本善、難以拒絕他人求助的特點,謊報親友傷病需要救急、或是為公益活動假募款,最後卻把公益金納為己有的詐財方式,都相當常見。
- 恐懼:這類詐騙通常會假藉政府、司法機構的名義,捏造一個虛構的案件,引起受害人的擔心受怕、不知不覺聽從詐騙者的指示,像是莫名來電的檢察官、警察、法官等,還有些個案會以受害人金融卡密碼外流、健保保費被盜領等個資被盜用為由來詐騙。
- 貪財:詐騙集團最愛看準人愛錢、貪小便宜的天性,像是刊登假廣告進行彩金詐騙、打工詐騙、房屋假脫售詐騙等,其他像是透過網路金融卡匯款、網路金光黨、販賣假元寶或金飾、重利型投資、假保險、不法傳銷和非法炒作匯期貨都是其中之一。
在網路上賣個東西也會被詐騙?網購詐騙怎麼防?下一頁快速看:一定要養成4個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