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越來越多人認同環保葬的環保理念,例如「樹葬」用一棵樹木代替一座墳墓,「花葬」在花瓣翩飛中詩意長眠,「海葬」徜徉壯闊大海,友善環境、節省土地資源,且日後也能省去家人掃墓的不便,以緬懷、遙祭作為另一種美好感念。不過殯葬業者也有不同觀點,來看看環保葬和你想像的一樣嗎?以下摘自《與女兒的生命約定》一書。
環保葬真的環保嗎
電影或戲劇中常看到,將逝者的骨灰撒向大海,或是樹葬,感覺很環保,也有一種哀戚中的浪漫,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樹葬骨灰其實無法分解?
骨灰磨成粉,根據科學研究分析發現,主要成分以磷酸鈣為主,另有為碳酸鈣、磷酸鎂,以及硫、矽等微量元素,需經過特殊分解才能被植物的根部吸收。但直接磨成粉的骨灰,碰到水之後會鈣化,無法分解,因此樹葬並不如一般人想像的,會跟土地融為一體,甚至有殯葬業者發現,在埋入骨灰的土地上種樹、種花,也未必能存活。這並不是我是骨灰罐業者才這麼說的。人的養分主要在肉體,當火化之後,只剩骨頭,已根本毫無養分,除非經過特殊研究處理,很難再滋養土地。
有人提出說,那骨灰一層、泥土一層這樣層層相疊,應該就能解決結塊的問題了吧?但事實上骨灰就是難以分解,一樣在土中結塊,這麼做的意義實在不大。 (編輯推薦:死後不辦告別式、不做七!譚敦慈:兩次無常讓我明白,人生越活越短,怎能沒準備?)
海葬遺骨造成污染?船隻燃油噪音不環保?
至於海葬,道理類似,因為大體的遺骨,不會溶於海水,只會成污染,甚至被魚類吃進肚子,也難以消化,並不如外界想像的環保。(按:執行海葬時,會將亡者火化的骨灰經研磨處理,以環保容器盛裝、拋灑入海)
再則,根據殯葬管理條例及施行細則規定,骨灰必須拋灑到,必須距離各港口防波堤最外端,向外延伸六公里半徑扇區以外之海域,才能舉行海葬。
而且,為了海葬,特地駕駛船舶出海,船隻的燃油、噪音污染,已悖離環保理念。加上出海成本高,許多家屬會自行投入海邊或河邊裡,反而造成更多的環境問題。
除了環保觀點,也有情感因素值得探討。
政府基於土地利用及環保因素,鼓勵喪家對亡故親人骨灰,採取樹葬、海葬、植存、花葬等環保葬方式。原本是好意,可以兼顧國家利益及喪家消費權益。但卻忽略華人民族長期以來喪葬儀節深根於每一家庭,深繫家庭倫常的重要關係。況且,因時代變遷,家庭人口結構改變,家人之間感情濃密關係,更甚於早期傳統社會。以往的喪葬,當家屬思念亡故親人時,至少還有墓碑、塔位可供家屬當面傾訴追思,就如同民眾對神明燒香膜拜與擲杯或對主祈禱等宗教信仰的儀式,以此藉由時間緩解家屬心中思親情懷,減少因喪親而生之心中鬱悶。但環保葬,相對就較無這樣的實質寄託。
折衷作法,可以在傳統入葬後,設定年限,再依當地縣市政府地方殯葬自治法規,將親人骨灰(骸)起掘,將骨灰處理成成易分解狀態,實施環保葬。如此作法,一來可以保持塔位或土葬區流動使用,不須增建,也符合政府推行環保葬政策;再則,家屬喪親悲痛心理,得以緩解並能健全發展。
本文摘自《與女兒的生命約定:葬儀百貨大亨李濂淞用愛翻轉人生命》/李濂淞(葬儀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新自然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