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任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副理事長羅惠群的記憶中,每當推開淡水馬偕紀念醫院安寧中心的門,總彷彿看到那位大哥躺在病床上,默默看著窗外的中庭花園發呆,或是緩慢翻閱報紙的身影。
來到淡水馬偕紀念醫院安寧病房時,大哥已經是肝癌末期,一七五公分高的他瘦到體重只剩下四十幾公斤,就連坐著,也會被自己的尾椎刺得痛楚不已,必須坐在特殊的甜甜圈坐墊上,才能稍微紓緩痛苦。
由於肝無法正常運作,體內存有大量的氨(Ammonia),大哥的意識時好時壞,常陷入昏沉之中。生命到了末期,就連睡覺都是件困難的事,心情自是沉悶低落,很難對萬事萬物產生興趣,雖然安寧團隊試著跟大哥聊天,但大哥總是意興闌珊。 (編輯推薦:祖母好不容易等到安寧病房,長輩卻大鬧要送養老院!吳淡如:長壽背面也許是長期禁錮)
圓滿走過人生九局下半!
很多時候,「圓滿」是盡可能減少遺憾
直到有一天,羅惠群發現,大哥在看電視上的棒球比賽轉播,本身也很喜歡棒球的他,便試著從棒球話題切入。「只要提到棒壘球,大哥的眼睛就會發亮,像突然活過來一樣,開始講很多、很多故事。」透過一次次的交談,大哥豐富的生命故事逐漸揭開。
原來,大哥從年輕時就投注許多時間在棒壘球運動,也成為一名業餘教練,他指導的隊伍屢屢在全國競賽中拿下冠軍,還成立地方協會,四處推動棒壘球運動,盡情享受運動的暢快、得獎的榮耀,以及與隊友一同征戰的成就感。
然而,大哥卻因為投注太多心力在棒壘球運動,疏於照顧家庭,三十幾歲便與妻子協議離婚,一雙兒女的撫養權也歸於妻子,二十多年來雙方甚少聯絡。
「他對於年輕時的決定感到愧疚,卻沒有機會向家人表達。」羅惠群發覺了大哥的遺憾,便透過他的家人聯繫其前妻。
感人的是,前妻願意放下過去,來到醫院陪伴大哥度過生命最後三、四個月;雖然大哥缺席了孩子的成長階段,但兒子、女兒也在心理師的協助下,試著與大哥修復家庭關係。多年沒有聯繫,兒子、女兒對於父親在棒壘球運動的成就也感到相當好奇。
小小壘球,成為修補缺憾的關鍵
曾經在美國工作的羅惠群想到,家裡有一顆從美國帶回來的壘球,於是翻箱倒櫃找到了那顆壘球,帶到病房給大哥。他跟大哥說:「這是我在美國打的壘球,你看看,這跟你們在台灣用的有什麼不一樣?」
那個時候,大哥病況不太好,意識也不是很清晰了,但他看到壘球卻像反射動作一般,伸出手接過球,很自然地旋轉、摸著球身的縫線,甚至嘗試做出拋接動作,一陣把玩後,大哥自信地判斷:「嗯,比較輕喔!」
「我跟他說,如果覺得心情不好,就拿起來玩一玩。」羅惠群說,病房內沒有球棒、手套等運動設備,他便把這顆來自美國的壘球留在病房,同時趁這個機會,把大哥投入棒壘球的故事講給他兒女聽。原本與父親生命歷程疏遠的兒女,也因此對父親的虧欠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
諮商心理師羅惠群思考著,還能替癌末大哥做些什麼,讓他的生命更沒有遺憾呢?繼續看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