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不是禁忌,讓長輩在「家」善終
很多長輩晚年在安養機構度過,這裡很可能是他們最後一個「家」,幫助他們在此安度晚年、安享善終,是機構的責任、長輩的福氣。
我在二○○○年到雙連安養中心(以下簡稱「雙連」)工作,到二○一七年退休。
《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從二○○○年起實施,當時我已是安寧基金會的公關委員,現在仍是基金會董事,參與推動臨終關懷已超過三十年。
雙連是一所特別的長照機構,從健康到輕、中、重度失能、失智等不同階段的長輩,我們都有能力照顧。我每天跟四百多位長輩相處,任職期間照顧過的長輩,加起來約有三千位。
雙連平均每兩週就有一位長輩安息。生老病死是人生自然的發展,雙連從不忌諱跟長輩談論死亡,積極推動臨終關懷。早在二○○○年,我們就開始舉辦「雙連講座」,長輩、家屬、同仁都可以參加,主題之一便是「臨終關懷」。 (編輯推薦:斷食善終/媽媽決定斷食自然死、預辦告別式…她用21天善終實錄教我的最後一課)
從容迎向永生,滿懷祝福道別
許多人以為長輩忌諱談死,事實上未必如此,每場講座都有一、兩百人參加,他們願意去了解什麼是CPR,並且思考要不要簽DNR或參加ACP、生命末期要不要送急診或住進加護病房、要不要在醫院去世等問題。
很多長輩已把雙連當成「家」,選擇在雙連壽終正寢,不送醫。我還記得有位長輩是外科醫師,已簽了DNR,並且清楚交代臨終時絕不要送他去醫院,他不希望去世後很快被送進太平間,放進冰櫃,等親人趕來時看到他像條被冷凍的魚。
我們尊重他的決定,幫他完成心願。最後他在自己的房間安詳去世,家人圍繞,牧師禱告。遠道而來的親友抵達時,他的身體仍是溫暖的,就像睡著一樣。他的告別式在雙連的教堂舉辦,長輩們組成的詩班為他唱詩歌,送他到另一個永生的世界。如果提早推動臨終關懷,那麼說再見便不是悲傷,而是滿懷祝福。 (編輯推薦:人生最後一里路,是從容或匆忙?馬偕醫師張明志:面對死亡的5個善終思考)
來日無多,還是要微笑度過每一天
另一位李師母,在雙連住了約十五年。她是牧師娘,信仰堅定,相信人總有一天會離開世界。九十幾歲後,她慢慢虛弱,但還可走路,雖然住四樓,仍每天下樓跟工作人員聊天。
她自知身體虛弱、食慾不佳,但還是覺得要疼惜自己,好好活下去;或許來日無多,但仍然很珍惜,努力微笑度過每一天。
李師母會彈管風琴,後來慷慨將價值兩百五十萬的管風琴送給雙連,放在禮堂,讓詩班使用。
她坦然面對死亡,連告別式的程序都安排好了,並來辦公室找我,請我在她的告別式上講慰詞。她說:「你最了解我,請你來安慰我的親友,不要因為我的離去而悲傷。」我那時還開玩笑說:「萬一我講得不好,師母不要突然醒過來喔。」
李師母對生死豁達,充滿智慧,令人懷念。 (編輯推薦:媽媽海葬環遊世界!譚艾珍指名要花葬:媽媽教我放下恩怨,人生畢典開心辦派對)
長照機構推動善終,為什麼是難上加難?如果可以選擇,你的決定會是什麼呢?繼續看第二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