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結婚三十年,無話不談,他是一個很溫暖的人,照顧著全家,給我們力量。他洗腎三十年,每天心心念念還是想著自己能貢獻什麼、做哪些研究對社會有益,如果要他插著管子躺在床上不能動,對他是酷刑。
因為彼此了解,而且有準備,所以當無常來臨時,我知道該怎麼做,減少了慌亂、摸索、掙扎,和各種意見的討論。因著我們的共識,以及對林醫師的瞭解,讓我能夠勇敢、能夠遵照他的意願,不過度醫療勉強維持生命、讓他穿著喜歡的衣服離開;他生長在嘉南平原,小時候會追逐平原上的落日,因此我們幫他選了靠窗、看得到土地的靈骨塔塔位,讓他可以看著自己生長的土地。
不辦告別式,請在心裡想念我
受到他的影響,我和兒子、我姊姊及他的子女、小姑都完成了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簽署了預立醫療決定。我知道兒子很愛我,又學醫,其實我很怕他無論如何都要救我,完成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簽了預立醫療決定我才安心。
諮商過程中,我也發現原來我和兒子在某些處置的認知上還是不太一樣。例如他覺得如果當我不可逆昏迷了,如果沒餵食我,他會有罪惡感,但事實上我希望不要再餵食,不能清潔只是徒增我的痛苦。很感謝有這個諮商的程序,讓我和兒子有機會更了解彼此。 (編輯推薦:天天走10公里健康獨立老!譚敦慈:一個人更要認真過活,不帶給孩子負擔)
其實我連後事都跟兒子交代好了。我希望盡快火化,不辦告別式、不誦經、不做七,不要麻煩、打擾別人,大家只要在心裡想念我就夠了。我連遺照都選好了,我跟兒子開玩笑說,遺照要用現在的照片,免得爸爸認不出我來。
人生無常,「四道」要及時
新冠肺炎改變了全世界,也讓我們體會到人生無常。病人必須隔離治療,去世後立刻火化,家人連「四道」(道別、道謝、道愛、道歉)的機會都沒有。
其實疫情正好是開啟生死話題的契機。如果不希望將來留下遺憾,很多事現在就要交代、很多話現在就要說,不必避諱、不要等以後。這樣將來活著的人、走了的人都不會有遺憾。
我會跟兒子說:「我們當母子的時間越來越短,在我當你們的媽媽時,一定盡力疼愛你們。永遠要記得父母對你們的疼愛,好好照顧自己,無論發生什麼事,都不要傷害自己。爸爸也會一直看顧你們,你們還是要往前行。」及時道愛,即使無常來臨,也無憾。
—採訪撰文/張靜慧
本文摘自《如果還有明天》/社團法人台灣生命教育學會病人自主研究中心/天下生活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