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家人對醫療方式的選擇出現歧異時,該怎麼辦?
面對必須與疾病長期抗戰的家庭,最實際且經常會碰到的心理社會議題就是,大家對治療方向抱持不同的想法與意見,這時的協調與溝通,就顯得格外重要。
在安寧病房,安寧共同照顧的團隊常常會針對這個議題召開家庭會議。在家庭會議中,會有一位主席,以及醫師、護理師、社工師、心理師等醫療團隊成員,病人(若身體狀況許可)和家屬也會出席,大家一起針對醫療方式進行討論。 (編輯推薦:想送88歲癌末父親安寧醫療,長輩卻罵是安樂死!4件事讓人生尊嚴謝幕)
醫師會解釋各種不同醫療決策的利弊,讓病家評估,病人和家屬也可各自表達自己的期待與擔憂。討論主題包括:出院後的安置、開刀與否、要進行化療還是緩和性低劑量化療等等。主席會確保病人和家庭成員均能暢所欲言,表達各自的想法,並且盡可能達成共識。
愛,是所有決定的起點
但是,若家人間有不同的醫療選擇,並且各自都很堅持時,那該如何是好?在安寧病房工作時,常常讓我對愛的力量感到驚嘆,尤其是家屬間發生激烈衝突的時候。
跟大家分享一位我靈性關懷的病友阿昌,他是一位經年洗腎的父親,健康情形每下愈況,後來甚至需要升壓劑才能勉強維持生命。於是,醫生詢問這位父親的兩個女兒:「現在爸爸的狀況很不樂觀,就算使用升壓劑,頂多也只能撐一、兩週,你們還要繼續打升壓劑嗎?」
這時,妹妹哭著說:「不要了,醫師,多年來爸爸每週固定洗腎三次,也夠辛苦了。況且,爸爸之前就說過,要是狀況不好,不要再用插管、電擊來搶救,額外增加他的痛苦,就讓爸爸自然的走吧,我不想再讓他多受苦了。」
不料姊姊一聽,惡狠狠的瞪著妹妹激動地說:「妳怎麼可以這麼說,升壓劑只是透過點滴給予,又不是插管、電擊,算什麼受苦。爸爸辛苦的獨力把我們撫養長大,也一直沒有再娶,我捨不得爸爸走。醫生,除了插管急救,升壓劑、抗生素這些不會帶來額外痛苦的藥物,當然要繼續給爸爸使用,哪有停掉的道理。妹妹,你怎麼那麼冷血無情。」姊妹兩人的情緒都很激動,各自堅持自己的看法。 (編輯推薦:斷食善終/媽媽決定斷食自然死、預辦告別式…她用21天善終實錄教我的最後一課)
放下成見,才能擁抱彼此
在這種激烈爭執、僵持不下的狀況下,如果病友沒有預立醫療代理人,家人間也沒有事先決定要由誰擔任主要醫療決策者,常常會讓醫療工作者很頭疼,不知該怎麼解決這大難題。
不過,在阿昌的例子中,很讓我感動的一點是,阿昌的兩個女兒雖然為了爸爸最後的醫療處置僵持不下,但她們都深深愛著爸爸,一個捨不得爸爸走,一個捨不得爸爸受苦,兩種都是心疼,都是愛。
所以在這個時候,只要把「家人對病友的愛」這個共同之處點出來,一起回憶過去的許多美好回憶,表達對父親的萬分不捨,就能緩和劍拔弩張的氣氛,大家的情緒也會變得比較平靜。既然姊妹兩人都是為了爸爸好,都擁有一顆愛爸爸的心,就可以一起想想:「若爸爸此刻是清醒的,他會怎麼想?他會怎麼選擇?爸爸最在乎的是什麼?」
很多時候,「選擇」並不是非黑即白,在灰色地帶,找出家人與照顧者的共識!繼續看第二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