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每個東西決定位子
經常使用的物品放得太遠,不但每次要用就得去拿很麻煩,用完還得再放回去也很麻煩,結果就是用完之後到處隨手亂放。但是,如果一秒就能拿到想用的東西,用完還能一秒歸位,東西就一定不會散落各處。
或許可以這麼想,東西之所以散亂,是因為距離放東西的地方太遠。
因為嫌放回去太麻煩,用完總是隨手擱置。既然如此,不如把隨手擱置的地方當作那個物品的固定位置。
假設客廳茶几上老是滾落幾根棉花棒,那就在客廳裡選一個固定放棉花棒的地方;如果遙控器總是亂放在某處,那就把那裏當作遙控器的固定位置。
不過,在此我有個請求。
首先,請先立下「桌面上不能設為任何物品的固定位置」的規矩。
東西要放在客廳或餐廳都沒問題,不用收到櫃子裡也無所謂,只要決定一個「一秒內可拿到東西」的固定位置即可。
重點是,放東西的位置和使用場所必須分開。舉例來說,沙發是拿來坐的「使用場所」,如果把洗好的衣服〈東西〉放在上面,沙發就無法使用了。又比如說,桌子是用來做各種事的「使用場所」,如果把桌面當成東西歸位的地方,就喪失原本的各種用途了。
若發現自己會把東西「隨手放在」客廳的茶几上,就在茶几下方或旁邊放個「隨手放」,東西用完丟進去就好;或是在茶几附近的小櫃子、餐具櫃或推車上決定一個位置,原本用完隨手亂放的東西,就放回這個定位。
只要能夠一秒歸位,使用之後容易放回原位,整理起來就不那麼痛苦了。
「不用收納的整理」最為理想
考慮到「一秒歸位」的原則,我不建議把每天使用的物品收在有門的收納櫃中,因為開關櫃門的動作很麻煩。
或許有人認為開關櫃門只要花一點點時間,但是,愈是使用頻率高的物品,就連這點時間也愈令人不耐煩,最後就乾脆不收回去了。
有這麼一個例子。有位媽媽對於孩子們老是把鞋子脫在玄關,不放回鞋櫃的狀況苦惱不已;雖然在他們家的玄關有個氣派的鞋櫃,但是,就算媽媽說破嘴,孩子們就是不把鞋子收進去。
每次脫鞋都得開一次鞋櫃門,把鞋子收進去,孩子們似乎嫌這件事太麻煩。
於是,這位媽媽乾脆把鞋櫃門拆了,將孩子們的名字寫在各自的鞋架上;這一來,每天不用媽媽囑咐,孩子也會乖乖將鞋子放進鞋櫃。
仔細想想,這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他們每天到了學校,都會把鞋子放進自己的鞋箱,從沒見過哪個孩子把鞋子亂放在外面。
家裡的鞋櫃做成跟學校一樣的開放式鞋箱,孩子們就不再排斥收鞋這件事,願意把脫下的鞋子放回鞋櫃裡。由此可知,「一個動作就能歸位」非常重要。
成也櫃門,敗也櫃門,說這一片櫃門能改變一切也不為過;小孩做得到的事,大家一定也做得到。整理這件事,原本就應該如此簡單易懂。
請各位也試著將「不用收納的整理」導入自己的生活中。
試著拿掉蓋子收納
整理並不是收起東西、眼不見為淨就算了,還要將經常使用的東西放回原本的位置才行。
拆掉櫃門,是為了能一秒拿出和一秒放回東西。既然如此,拉開抽屜之後,如果還得打開另一個箱子或罐子才能拿到東西,就不算是個好方法。
每次都得先拉開抽屜,再打開箱子或罐子的蓋子才能拿取東西使用,不但開關需要花費力氣,多一個動作也很麻煩。
再者,高齡長輩只要一把物品放進箱子裡,就很容易忘記裡面裝了什麼。「看不到=沒有」,結果就是一再買回重複的東西,家裡雜物愈堆愈多。
打開高齡長輩家裡的抽屜,經常會看見兩種景象,一種是裡面空空的什麼都沒有,另一種則是塞滿看起來完全沒動過的物品。要不是「為了怕麻煩,從一開始就不在抽屜裡放東西」,就是「以為家裡沒有某樣東西,就去買了新的,結果同樣的東西愈堆愈多」。
出國時買的餅乾等伴手禮,大多有著漂亮設計的外盒或罐子,總讓人想保留下來裝東西;但是,這類物品並不適合日常使用。
本文摘自《囤物族的不丟東西整理術:別再叫我斷捨離!只要挪動空間就OK!不復亂的收納魔法》/古堅純子(空間治療師、整理收納顧問1級)/墨刻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