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財經節目主持人張Ceci 在38歲退休,她從第一份工作開始逐漸累積自己的投資經歷,耕耘超過20年,涵蓋了廣泛全球投資的經驗。她整合自己過往的投資及人生經驗,成功幫助不少專業人士,以全新角度有效增加自己財富。她認為:「不要一輩子只領薪水存起來,因為薪水永遠都不夠用!」有些沒有儲蓄習慣的人,會試著買儲蓄險強迫自己存錢,但「學會自己儲蓄」和「買儲蓄險」,各有一些好處與壞處,看看是否有你沒想到的盲點!
「學會儲蓄」和「買儲蓄險」的差別
儲蓄險是什麼?一般在大家口中說的儲蓄險,指的其實都是一種「人壽保險」,實際上儲蓄險就只是壽險的一種繳費模式,在保險法規裡頭並沒有「儲蓄險」這種名稱。會講儲蓄險只是方便大家理解而已,因為每次繳錢到保單帳戶累積,感覺起來類似拿錢去存,但本質還是保險,並不是真的是儲蓄!
目前市面上所看到的儲蓄險大部分都是6年以上的保單,而儲蓄險在市面上看到的大約分為3種:「增額型、還本型、利變型」。
- 增額型:
顧名思義就是增加額度,通常這種保單繳費期滿後,你不用再繼續繳保費,而保單的利息會直接滾入本金計算,變成利滾利,複利計算的方式。 - 還本型:
保險公司在賣這份保單之前,就先預設了一個利率,也就是「預定利率」,這在你買保單的時候就確定了,這份保單繳滿年期後,你不用繼續繳保費,開始配息的時候,保單的利息就是用「預定利率」計算,然後會直接發還給你,不會滾入本金計算。 - 利變型:利變型就是除了「預定利率」外,還多了一個「宣告利率」,就是一個浮動利率。保險公司會依照運用保費投資的狀況,事後宣告的一個利率數字,但沒有固定,有可能收益好時,宣告利率就高;也有可能收益不好,宣告利率就變很低。所以這一類型的保單就是,你可以拿到的利息是介於保單的預定利率或宣告利率(看哪一個高),但至少可以拿到「預定利率」。日前金管會要求保險公司調降利率,就是調降「宣告利率」,所以這類利變型保單即受到影響。
買儲蓄險的好處?
- 強迫儲蓄:因為你必須定期繳保費,至少繳6年,也要看你買的繳費年限有多長,不然就會因中途解約被罰高額罰款,或減額繳清而保額大幅縮水。所以需要被督促存錢的人,會認為他們可以被強迫儲蓄。
- 利率比定存高?通常大概只有多個0.8%~1%(但別忘了這只是預定利率,保險成本和附加費用還沒被扣除,這是保險公司至少會收的額外費用,扣完後划不划算,其實不太容易知道。)
- 具備一些壽險保障:可以用作身後遺產規劃的一個工具,但需詳細了解保單受益人的規定,及隨時了解遺產相關法令的變動,提前規劃。
買儲蓄險的壞處?
- 你繳的錢,至少要被綁6年:通常長期的保單,也比較多人會繳不下去而中途解約或減額繳清等狀況出現。
- 利率不一定比定存高:「保單價值準備金(就是你繳進你保險帳戶的錢,真正可以拿來計算利息的部分)。」你繳的錢要減掉保險成本,還要減掉附加費用,及其他林林總總的費用,才拿來乘每年預定利率,算出給你的利息。划不划算要算了才知道,但保險成本、附加費用還有其他費用並不透明,所以要算清楚有點困難。
- 提前解約速度慢,利息與本金都會有損失
- 利息被通膨吃掉:台灣通膨約每年2%,美國過去10年約1.5%,香港約3%、新加坡1.7%。
- 可能買到地雷保單,保險公司經營不善
- 利率走勢越來越低,保單利率也越來越低
- 本質還是保險不是儲蓄。所以還是有保險成本和附加費用及其他的費用。
發現身邊很多人很愛買保險,而且很大一部分的人只是為了強迫自己存錢,倒是覺得有些本末倒置了。第二頁來談談自己存錢的好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