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猶豫,先買進100股再說
下單股票時,你會在什麼時機買進呢?
有人是抱持「心動不如馬上行動」,想買的時候就會立刻下單買進。當然也有人澈底調查自己相中的股票,即使確信「這支可以買」,也會慎重再慎重地衡量買進的時機。 (編輯推薦:退休投資「60%股票、40%債券」遇市場大跌怎麼辦?規劃退休金別少了4步驟)
不能說哪邊才是正確答案,一百個投資人就有一百種購買風格,這也是理所當然。話雖如此,除非是做決定非常爽快的人,否則通常或多或少都會迷惘「該不該買」,尤其是新手(初學者)的判斷標準還沒有定下來,還不清楚買進時機,所以遲遲無法做出買進的決定。
即使調查過企業內容,已經確認是很吸引人的公司,也知道股價隨業績提升的可能性很大,一旦真正要買進的時候,還是會猶豫不決,「萬一看錯,股價可能會滑落⋯⋯」,內心在強勢與軟弱間擺盪的時候,會逐漸搞不清楚「到底要不要買」。
投資股票經驗尚淺的人愈容易感受到這種糾結,然而在煩惱著要不要買的過程中,眼看股價不斷漲上去,結果對不敢出手的自己感到悔不當初的經驗,相信任何人都有過。 (編輯推薦:攤開3年報酬,這幾檔台股基金都贏0050!投資基金、ETF,用4重點買出更優績效)
該怎麼做才能避免這種悔不當初呢?換句話說就是,該在什麼樣的時間點買進呢?
減輕「沒買到」的後悔心情
想買進心儀企業的股票,卻不知道該什麼時候買的話,我會分批慢慢買。 假設有餘力買進1000股(1張),我也會先買100股或200股試水溫。這麼一來,就算股價突然開始上漲,也能減少「沒買到」的悔恨心理。
想當然耳,可能還是會殘留「早知道就1000股全買了」這種沒能全部買進的後悔,但是總好過連1股都沒買進,也能說服自己「雖然沒能買滿預定要買的數量,但是有買到就好了」。
不必為了只買到100股(200股)而大失所望,股票又不是只能買一次。
買進後,若企業結算發現「業績成長」,公布相關的IR情報時,可以靠自己已經買進持股的未實現獲利再買進新股,逐漸增加部位。只要業績持續成長,就能避免股價跌回自己買進的價位,除了疫情這種意料之外的暴跌之外,股價水準基本都會隨業績成長。
像這樣以加碼的方式增加部位(加買股數),是很有效的投資手法, 起初只買一點點的股票相當於所謂的「頭期款」,之後增加部位時,當初「試水溫」買的股票可以有效地「拉低平均成本」。
實際上,我也會利用這種「在已經有未實現獲利的股票繼續上漲時加碼」的手法提升獲利。以我買進「Hamee(3134)」的交易紀錄為例,已經有未實現獲利的股票將成為定心丸,有助於定期地建立部位(加碼)。當初先買進100股,然後再慢慢加碼,現在已經有3300股(其中500股為NISA),平均成本為1028圓。慢慢地建立部位,獲利已經來到215萬圓(2021年6月中旬)。
如今再回頭來看,最早買進的100股是一切的開始。即使當初要購買的時候已經調查過Hamee這家公司,認為非常吸引人,但是真正要買進的時候還是會擔心「萬一股價下跌,賠錢的話怎麼辦」,陷入先前提到「要買還是不買」的哈姆雷特式迷思⋯⋯不對,是即使迷惘,仍先閉上眼睛買了再說,因此帶來了好結果。
任何事都是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投資股票也不例外。對企業分析得再透澈,如果不實際買進那家公司的股票,還是一毛錢都賺不到。
不買的話確實絕對沒有任何金額上的損失,但這麼一來根本沒踏進戰場過,拖到地老天荒也賺不到錢。
投資股票總要先實際買進股票,站上起跑線,才有機會成為獲利的投資人。
腦海中難免閃過「萬一賠錢怎麼辦」的念頭,不敢展開行動?專家的建議請看下一頁:保持冷靜的投資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