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大了病痛就多,實在不知道這輩子老天覺得我還有什麼事情沒完成,不把我帶走?我留在這裡只會變成子孫的負擔......」靜軒重述母親的話,在她重述時,我似乎能夠想像她身為女兒當下的複雜心情。
(編輯推薦:獨生子女的贍養重擔:無法照顧媽媽,卻也沒辦法負擔高額開銷怎麼辦?)
這句話很悲觀,不禁讓人想問,她母親到底是生了多大的病?
靜軒接著描述,母親身體和同年齡的長輩相較,雖然算是不錯,到了這個年紀卻連開刀經驗都還沒有過。不過母親的年紀畢竟是大了,總會出現一些老化症狀。心臟無力、低血壓的現象越來越明顯,心悸、喘不過氣的頻率也都越來越多。
「這個月才過一半,媽媽已經進出醫院2次了。每次進醫院,就是那一套程序再重複。還好兩次我都在家,不然我真的不知道媽媽會不會就真的出事了。」靜軒是一名公務員,為了就近照顧母親,她請調到家附近的區公所上班,放掉中央升遷的機會,「這件事還被我媽唸了很久,她每次提起就要唉聲嘆氣,說都是她害我沒辦法更好....她活著本身就是罪惡...」
靜軒說的話,在我心裡面好有畫面。1983年日本曾有一部電影《楢山節考》,電影故事敘述在貧窮的時代、艱困生活的地區,存在棄老的文化。老人無論健康狀態如何、主觀意願如何,老到一定年紀,就必須由兒孫背上山在山上等死,無一例外。因為家中只要少一個沒有生產裡的人吃飯,就能讓有生產力的兒孫多吃多貢獻一些。這種棄老文化背後的假設,就是認為「老」、「沒有生產力」是一種罪惡。
(編輯推薦:人生下半場當自己的孟母,為自己三遷!王琄:成為香香夫人,而不是當恐老夫子)
不知道靜軒的母親是不是也經歷過那種艱苦?
「我媽是沒有...所以我覺得她比較是在碎念,就是很像抱怨那樣...」靜軒皺著眉,盯著會談室的盆栽突然說道:「啊,我想起來...外婆好像也是會這樣碎念的人,覺得自己給兒孫添麻煩啊什麼的。」靜軒說起外婆過世前幾年,進出醫院頻繁,當時媽媽剛接任單位主管,外婆卻經常需要出入醫院,好強的母親不願意妥協,醫院和公司兩邊跑。好在靜軒當時剛升大學,有時間可以到醫院照料外婆。「外婆當時也很自責,就是常說『時候到該走就該走了,不要拖時間給兒孫造成麻煩...』我還記得,當時媽媽還會因為這樣不開心,覺得外婆不該講喪氣話,跟外婆嘔氣...」
靜軒突然明白了母親為什麼會一直這樣碎念,一方面是看過外婆的處境,從外婆那裡習得了對老化的負面觀感與態度。也因為客觀上母親為了努力在職場管理與家庭照顧間平衡,必須犧牲自己的時間、體力,無法那麼多的滋養自己。也許,母親看著靜軒,心底的感覺都是「可惜」。母親覺得因為自己生病,阻礙了女兒持續在職場上發展。
「母親這樣感覺我可以理解,但調離中央這個決定,是我自己做出來的...媽媽其實不用那麼內疚...」
靜軒的話,只對了前面一半,她為她的決定負責,不責怪任何人。但她母親的內疚,則是她拿不走的,必須要母親誠實面對自己的情緒、面對老化的信念才有可能轉化。
(編輯推薦:媽媽癱瘓、女兒罹癌,楊月娥10年陪伴啟示:照顧者不是千手觀音,學會求救讓自己喘息)
如果你像靜軒母親一樣,覺得自己拖累了家人而內疚自責⋯心理師給你的建議,請看第二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