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大概有過這樣的經驗:身為全職照顧者的你向偶爾來「沾醬油」的親友描述失智症患者讓你傷神的行為問題,但這個只跟失智症患者短暫相處的人竟然說:「我看他沒有你說的這麼糟啊!」、「我跟他聊這麼久,他都很正常啊!」 (編輯推薦:媽媽癱瘓、女兒罹癌,楊月娥10年陪伴啟示:照顧者不是千手觀音,學會求救讓自己喘息)
這種被質疑甚至被「糾正」的感覺,無疑是照顧路上殘忍的一記痛擊,比起面對失智症患者日復一日的行為挑戰,還更讓人灰心喪志。相信我,你並不孤單。幾乎每位照顧者都曾傾吐同樣的心情。他們都說,面對這些「訪客」的質疑,真的會忍不住想回嘴:「說得這麼輕鬆,那你來跟他住住看!」(有時候還真的會不小心直接吼出口。)
旁人的風涼話總是刺耳!沒有親身經歷的人偏偏無法理解
如果你是必須面對這類探訪者的主要照顧者,請不要害怕說出真實狀況,更不要怕得罪人而不敢說出實話。要知道,時間到他們可以拍拍屁股就走、轉頭回到自己的正常生活,你才是那個二十四小時繃緊神經、身心俱疲的人。
你不需要聲嘶力竭地努力向他們證明你面對的挑戰,因為沒有經歷過的人永遠不會明白,而清楚這些難處的人就不會懷疑你。你可以開誠布公地跟他們討論訪視的目的,從肯定他們的訪視對失智症患者的正面意義起步,技巧性地帶入幾個他們「義氣相挺」後反而讓失智症患者編出荒唐劇情的例子。
用說笑的方式呈現事實,最後從「為他好」的角度告訴他們:「為了避免XX(失智症患者)再出現這種混亂、甚至傷害自己的行為,以後還是不要這樣說/做吧!」畢竟,訪視者可能不在乎主要照顧者的狀況,但至少關心失智症患者,從「為你在意的人好」的立足點出發,探訪者通常比較願意改變。當然,你也可以有意無意地把這本書介紹給他們,希望藉由書中案例,達到暗示兼佐證的目的。
很可惜地,沒有親身經歷的人有時依然無法理解,講完這些「風涼話」就走了。留下你一個人,不但要面對照護路上的艱辛,還要被這股委屈、不甘的心情困擾良久,怎麼算都划不來,內心大喊:「為什麼我要承擔這些鳥事?!」親愛的,既然我們管不住別人的嘴,不如想想,為什麼這些話聽起來那麼刺耳?如果我們能了解其中心理學上的詭譎,就不會這麼輕易受到影響。畢竟,那不過就是一串風涼話,當成涼風吹過一陣,就算了。
讓你不開心的是對方的態度、還是訊息?每個人接收到的都不同
很多時候,重點不是別人說了什麼,而是我們聽在耳裡,激化了什麼?我們為什麼會因為旁人的一句話,突然失去內心的平靜與勇氣?很多時候,不是對方的話激起了你的情緒,而是你的解讀挑動了自我捍衛的神經。
讓我們看看這個日常生活中經常碰到的例子:在商店裡買東西時,結帳的店員擺了張臭臉,跟他說話愛理不理,連跟他道謝都沒反應。如果這種情況讓你不開心,是因為他的態度?還是從他的態度裡接收到的訊息?我們可能沒有想過,在同樣的狀況裡,每個人接收的訊息其實不盡相同。
面對這個臭臉店員,有的人心想:「他今天心情很差。」有的人在想:「我哪裡惹到他了嗎?」也有人想:「不想做這份工作就不要做,這什麼態度?」或是:「他一定忙到沒力氣多講話。」更可能有人想:「不說話最好,我也沒那個閒工夫搭話。」不同的想法會讓每個人心裡產生不同的對應感覺。覺得對方心情不好或是很忙的人,牽動的情緒是同理,甚至擔心對方的狀況;想著最好不要跟我講話的人,反而感到慶幸、鬆了一口氣;而覺得對方真是沒禮貌的人,出現的則是生氣的情緒。
一般人在大部分時間裡不會注意到浮現腦海的真正想法,因為想法一閃即逝,來不及捕捉,卻會被這個念頭挑起的情緒狠狠擊中。心理學的認知行為理論稱之為「自動化思維」或「即時想法」,指的是個體在事件發生時未經加工的第一個念頭。這個第一念頭受到個體本身的自我理解、過去的經歷、價值觀和認知等影響,即時浮現在腦海中,不受主觀意識的控制,也沒有證據能證明是事實,但是我們的大腦偏偏會在第一時間認定這個想法就是事實,於是情緒就產生了。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聽到來訪的親友說「我看他不錯啊!」時,會一秒被惹怒。但是,如果仔細思考和分析這句話,會發現其實可以有不同的解讀,想法會因此改變,感覺和情緒也就隨之扭轉。
就讓我們一起用最容易惹火照顧者的這句話做練習:「他很好啊,沒有你說的那麼糟。」
第一步:問自己—聽到他這樣說,我心裡的想法是什麼?
「他覺得我在演。」
「他不相信我。」
「他覺得我在博取同情。」
「他覺得我在騙人。」
「他才跟他相處不到半個小時,憑什麼這麼說?」
這些都有可能,也都合理,難怪惹人生氣!
第二步:問自己—這些是他說的,還是我想的?
等等,這些「想法」可從來沒有從對方的嘴裡說出來,我的認知是事實嗎?還是這些只是我的解讀?我為什麼會這樣想?這樣想,對我、對事情有幫助嗎?
第三步:他的想法不是我的現實
如果很不幸地,這些來沾醬油的訪客真的說出讓你很受傷的話,先讓我幫你拍拍、秀秀,在心裡踢他一腳。但是回過頭想想,還好我們手裡仍掌握著是否被這些話傷害的控制權。既然你才是主要照顧者,你自己知道有多困難,那根本不需要別人的批准和認證啊!
本文摘自《留住相愛,停止傷害:臨床實踐的失智症照顧方案,陪伴患者也照顧自己,走出情感疲勞,找回生活平衡》/二花小姐(劉波汶)(資深護理師)/高寶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