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可以是一種動力
過了「三十而立」之後,年紀變成焦慮的來源,一直累積到三十五歲,便會整個大爆炸,有一種天就要塌下來,世界就要毀滅的恐慌。
三十四歲的同事Alex想要離職去創業,問我的意見。他在美國念了兩所大學的碩士,是美國企業最歡迎的畢業生前十大之二,在公司擔任主管,想法新穎,認真踏實,表現優異,即使如此,面對三十五歲仍然惶惑不安。 (編輯推薦:沒存夠錢退休,得奮鬥到75歲?洪雪珍:中年後繼續「有工作」的5個思考)
三十五歲一事無成,馬上就要四十歲……
「都已經三十五歲了,沒有自己的事業,沒有自己的房子,沒有自己的家庭,再繼續給人當打工仔,這些事大概都辦不成。」
他談起自己的爸媽攜手創業有成,從事南美洲貿易,爸媽認為Alex的語文佳、能力優,當上班族沒有出息,連房子都買不起,應該接下家裡的事業。他之所以猶豫,是因為現在的工作既是所學也是最愛,難以割捨,可是三十五歲好像不是談理想和做夢的年紀,應該理性面對未來的現實人生,比如成家立業、購屋置產等,而現在的工作無法完成這些社會的世俗目標。
在認真評估Alex的各項條件之後,我鼓勵他給自己三年時間去創業,因為三十五歲已有大約十年的工作資歷,人格或能力都堪稱成熟,想法與行動則還保有活力衝勁,是非常適合創業的年紀。
「可是萬一失敗了,再回頭做上班族,都已經中年,會不會沒有工作機會?」Alxe無法掩飾自己對即將邁向四十歲的憂慮。
我堅定地告訴他,三年後他也不過三十八歲,依照他的學經歷條件,這個年紀求職仍有機會。結果,他就在三十五歲生日那天遞上辭呈,創業去了! (編輯推薦:爸爸留房給大哥、幫二哥出頭期款,卻一毛錢都不借我...黃大米:爸爸4個字解鎖我一輩子的叛逆)
後青年危機?前中年危機?
這是一個晚熟的世代,因為求學時間拉長,社會化得晚,成熟得也慢。重要的人生大事一件一件往後拖延,到了三十五歲,職涯時鐘的鬧鈴突然大響,有如在寒冬硬生生把還在被窩裡睡大頭覺的自己挖起來,當頭澆下一盆冷水,不清醒也難。
三十五歲的後青年中,多的是還在摸索人生方向、還未確定從事的職業、還沒決定是不是要創業、還不敢想結婚或不結婚、還在想住在爸媽家或買房子、還在猶豫要不要回家鄉工作……所有狀況都處於不穩定和不確定,可是都已經三十五歲,沒有人會把自己當年輕人看待,而是認為快到中年,應該要拿定主意,亮出成績。社會期待越來越深切與急迫,「後青年危機」於焉產生。
「都已經三十五歲了,一事無成,真是令人著急!」
可是當「後青年危機」還燙手未解時,「前中年危機」已悄然掩至。
中年危機一向指的是四十至四十五歲,但是現在的三十五歲世代卻是提前超有感。隨著景氣循環快速、產業更迭頻繁,中階中薪的工作日漸減少,中年失業人口大增,眼見才長幾歲的前輩生涯已經在走下坡,放無薪假、裁員資遣、優離優退、降級減薪……人生剛起步十年的三十五歲世代不禁驚出一身冷汗,感到「前中年危機」的龐大陰影一天一天逼近,心裡想著:「下一個不就輪到我了嗎?」
有危機感,才不會墮落
「後青年危機」和「前中年危機」正好在三十五歲做死亡交叉,兩股壓力同時襲來,令人難以承受,於是出現「三十五歲危機」的新現象。三十五歲夢魘,究竟是午夜夢迴,一場空夢,還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想的真實存在?
在就業市場,不論台灣或中國,三十五歲危機的確是真實存在,一般職缺或基層主管位子普遍鎖定在三十五歲以下,邁過三十五歲有工作機會變少的趨勢,可是這種招募文化也會出現特例,並非絕對奉行不悖。
實力依然是就業市場的不二保證,擁有關鍵性技能或管理職經歷者,在三十五歲持續炙手可熱,時間是他們的好朋友,年紀代表的是資歷;對於技能普通、實力平平的人,時間是他們的敵人,年紀代表的是包袱,三十五歲是一個難捱的關卡。
不過,警鈴大作並非從三十五歲開始,早在五年前三十歲時已經讓人驚醒過一次。「三十而立」的生涯觀念深深烙印在一般人的腦海裡,自三十歲之後,每五年就會警鈴大作一次,三十五歲是第二次,未來四十歲、四十五歲、五十歲都會再叫得震天嘠響。
這是一件好事,當老人家每逢十年做一次大壽時,上班族也要每五年或十年給自己來一次冰桶灌頂,對未來存有強烈的危機意識,保持清醒狀態,勇敢面對日益劇烈的職涯起伏。
至於三十五歲是雙危機夾殺的年紀,只不過是社會統計在設定年齡層上的一個巧合罷了,一點都不必過慮。「青年危機」指的是二十至三十歲,因為現代人晚熟,有延後至三十五歲之勢,出現「後青年危機」;至於「中年危機」指的是四十至五十歲,因為職涯不安定,讓人在三十五歲就已經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緊張,而出現「前中年危機」。
別再讓這些名詞嚇著了,重要的是累積實力,讓年齡變成優勢,做好準備,讓危機變成再上一層樓的轉機。
【採取行動】面對年齡壓力的委屈,你可以這麼做─
這是一個晚熟的世代,但是也不必視為理所當然,就放慢步調過人生。有本事的人不是自覺委屈,而是採取行動,每天不間斷累積看似不怎麼樣的小小成就,直至關鍵年紀堆砌出一個大大的里程碑,活出精彩人生。
本文摘自《哪有工作不委屈,不工作你會更委屈》/洪雪珍(求職網資深副總經理)/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