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課:聽內線,不如不要投資
既然不要把錢交給別人投資,但「多知道一點」的人,總會贏得比較快吧?你如果是這樣想,大錯特錯。
九○年代是臺灣股票的黃金年代,連帶投資的書也是賣得嚇嚇叫。當時賣得最好的幾本暢銷書,很不幸地,也是最「唬人」的暢銷書,而且我就是受害者之一。
雖說是受害者,但是也讓我學到寶貴一課:就是理財這條路,聽別人的不如聽自己的。會告訴你明牌的,除了廟裡的扶乩之外,應該都有某種目的!
當時我二十多歲,在某一家現在已經關門大吉,但是當時數一數二的雜誌社當美食記者,就奉命採訪了這位當時有名的股票作手與暢銷書作家。他一邊吃著由五星級主廚為他特製的大餐,一邊接受採訪。採訪之後看到我這樣的窮記者,就說可以告訴我「明牌」。
不可否認,當下的我無比興奮,好想尖叫!他告訴我某一檔股票,當時真的不知道這家的產品是什麼?甚至也不知道「股票」是什麼?但是我奉行知行合一,馬上用所有的積蓄買了兩張這檔股票。
當時一張大概是12萬元(我薪水不過3萬元出頭,兩張也就等於我半年的薪水)。
但不知道為什麼(足見我有多淺薄無知),從我開始買之後就一路往下跌,過兩年就從120,000變成12,000。
考考你們,這樣我賠了多少?90%?不對!是100%!因為當時我不知道怎麼開戶,也懶得去開戶,就請當時一起租房子的室友幫忙開戶。她剛好在證券業工作,我直接請她幫我買(記得第一課了嗎?),所以到後來我一毛錢也沒拿回來。後來她搬家,結婚了。而我也忘了,我們從此失去聯絡。
後來我還曾遇到這位股票高手。我完全沒有提起當年那件事,是我故意忘了。一方面是我知道他後來過得也不好,但另一方面,畢竟是自己耳根子軟,聽人家說什麼就買什麼,又不是被逼著買的,怎麼能怪別人呢?
再講一個例子。我還認識另一位「股市暢銷書作家」,二十多年前如果有投資經驗的人應該都聽過一個實驗:你把股票做成靶,並且找隻猴子射飛鏢選股,收益率其實跟專家操盤的結果差不多,甚至更好!這太有震撼力了,我們都比猴子聰明不是嗎?在九○年代就有一本暢銷書,以此為例鼓勵大家積極投入股市。
認識這位作者時,剛好我手上存有250萬元,我很猶豫要買永康街的小房子?(當時永康街中古屋每坪約30萬元),還是拿來投資?這位作者介紹了一個「中小型股」基金,於是我就把所有的錢一股腦投入。想不到我當時買的就是高點,經過四年,最低曾經變成100萬元,至於我贖回的時候是150萬元。順道一提,目前永康街的房子平均每坪超過百萬元。
事實就是,牛市的時候誰說什麼都是對的,浪潮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或者癱在沙灘上。
不過與其說「不要聽信別人」,我倒認為應該積極一點,而是建立自己的理財原則與思考體系,這樣你晚上才能睡得安穩。為什麼大家老講巴菲特聖明,因為他從不間斷地講原則,而不是斬釘截鐵報明牌給你。
第四課:盡信書跟依靠半仙沒啥不同
吃了前面那些專家的虧,我心想,既然大師不可信,我決定自己做功課,相信從書中應該找得到答案。於是我買了一份非常暢銷的雜誌,某一期標題叫做「臺灣股市本益比最低的100大企業」,我就自己去找「相對便宜」的好股票。
你知道嗎?學會一招半式就去江湖闖蕩的人,比什麼都不會的人更危險,因為少了自知之明。我記得當時拿了100萬元精挑細選,買了三家公司的股票,有的後來竟然下市了,過了一年剩下不到30萬元。
財報和本益比,都是參考用的!
其實雜誌也沒有說謊,這些排名都有所本,但是這些數字和「讓你賺錢」未必相關,其實還有很多藏在細節裡的魔鬼。例如低本益比的股票,當然可能代表這家公司股價被低估(因為你用較低的股價,買到一家能賺到同樣獲利的公司),但就代表他是賺錢的公司嗎?這可不一定。
專業投資者還會去看題材、籌碼、技術,甚至把過去幾年的財報攤開仔細比較。其實專家自己也知道做完這些功課,還不能保證你一定獲利。更不用說你只靠雜誌跟理財書得到一知半解,就要在股海賺錢,甚至翻轉人生,這個聽起來確實不太靠譜。
這裡絕對不是教你別看書,去當射飛鏢的猴子或到處聽人報明牌的三姑六婆,而是說你要從書中萃取那些禁得起考驗的原則。像是巴菲特還有查理.芒格的書為什麼鮮少人挑戰,因為他不會告訴你很花俏的方法,或者是絕對能賺錢的技巧,而是大家都能聽得懂,也禁得起考驗的原則。並且用了一輩子在身體力行實踐自己的原則!
成功者被誇張,失敗者被遺忘,這就是財經勵志書的特色。不只鮮少有人願意記錄失敗者的歷史,也很少有失敗者願意回顧切膚之痛,並且分享給大家。當你看了許多成功者(先假定都是真的)的故事,記得想一想,用了同樣的方法,卻沉在冰山底下的人有多少呢?
本文摘自《人生實用商學院:富有是一種選擇》/吳淡如(作家、主持人)/時報出版